塾中男学生目前一共七位,几个叔公家总共四位,外加浩瀚的三友,浩然家的长生,浩荡家的长安,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位先生当下教学任务还算轻松。
至于下剩没来的,除了二爷家的长远比雅俗还小点,没到上学年纪,其他的或已考上秀才举人,只剩春闱秋闱,在家里闭门苦读,遇到不懂的,统一找时间来家塾请教先生,或已学完四书,志不在科举,转文从武,或已年过加冠,依照家族规矩,成年男子无特殊情形,都要谋职养家,只可一边工作一边求学。
李氏族中公产一保祭祀供给,二保家族未成年者生存学习,三保年迈无依或严重残疾者安度余生,其余正常劳动力,或残疾有部分能力者,都需勤奋上进,养家立业。族中规定,男女凡成家或已过冠笄之年,皆不得从公中领取供养,男子必谋一业养家,女子必习一技修身。分家之后,各房必须单独立一份事业,自己站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后代出现依附家族,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导致分支子孙败落的情况。
家族传统以勤业乐业为荣,好逸恶劳为耻。个人立起来自给自足,或功成之后衣锦还乡,都会有将家族发扬光大的更高的追求。这种严格的自立限制,极大程度上刺激了成才,既没半点导致亲情生疏,还相当促进子孙团结,所以教育更显得尤其重要。
成国公府从封爵初,就规定将族产中的相当一部分划归家学所用,凡同宗九代,未出五服亲的男子在加冠之前,无论习文从武,一概学费皆出自公中。国公府从爵产中拿出固定部分,独立承担聘请名师和学中饮食的开支,其余各房凡有从官为将或财产富裕者,都依据能力为家族尤其家学做贡献。
其余出五服的未成年族亲,都由就近所在分支保障进学。李氏家族在修谱时有规定,各地支族依照上例兴办家学,费用由各支族产发给,族中显达者每年贡献钱粮,将来子孙成器,荣归故里,照样回报家族,同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