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这座饱经战火摧残与磨难的城市,一旦遭受轰炸机的狂轰滥炸,后果将不堪设想。城中的百姓、刚刚萌芽且来之不易的根据地,还有那费尽千辛万苦积攒而来的物资储备,都将在日军惨无人道的暴行下化为乌有,灰飞烟灭。冯三航与李浩然当机立断,紧急召开会议,绞尽脑汁地全力商讨应对之策。
一方面,他们争分夺秒地组织百姓疏散转移。八路军战士们在大街小巷中来回穿梭,犹如忙碌的蜜蜂。他们帮助百姓收拾细软,引领着他们奔赴安全的山区与隐蔽的村落。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战士们毫不犹豫地用担架抬着、背着,在艰难险阻中坚定不移地稳步前行。他们的步伐虽然沉重,但却充满了力量与决心,确保每一个脆弱的生命都能远离危险的阴霾。而在转移的途中,战士们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犹如警惕的猎豹。他们的目光犀利,耳朵敏锐,严防日军地面部队的偷袭与骚扰,随时准备为保护百姓而挺身而出,浴血奋战。
另一方面,冯三航紧锣密鼓地布置防空力量。尽管八路军的防空武器极度匮乏,严重不足,但战士们的脸上没有丝毫的惧色。他们巧妙地运用有限的高射机枪和步枪,在海城周边的高地筑起了简易却坚毅无比的防空阵地。战士们日夜坚守岗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紧盯着天空,不放过任何一丝敌机来袭的蛛丝马迹。同时,他们积极发动群众,组织起民间了望哨。凭借着铜锣、哨子等简陋的工具,一旦发现敌机的踪影,便立即发出警报,为百姓和部队争取到了宝贵的隐蔽时间。
然而,面对日军轰炸机的巨大威胁,八路军上下深知,被动防御只是权宜之计,绝非长久之策。唯有主动出击,摧毁日军的空军力量,才能真正解除海城所面临的危机。但这对于装备简陋、物资匮乏的八路军而言,无疑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宛如攀登陡峭险峻的高峰。
就在这艰难困苦的关键时刻,周边地区的抗日力量纷纷慷慨相助,伸出了援助之手。一些地方武装提供了有关日军机场位置和轰炸机起降规律的情报,尽管这些情报只是只言片语,零零碎碎,但对于身处困境的八路军来说,却如同穿透黑暗的璀璨曙光,给他们带来了一线希望。冯三航迅速组建了一支精锐无比的突击队,怀着破釜沉舟的决心,毅然决然地向日军机场发起了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