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知道细化,才能把东西学到位,但就是不想动!所以这么多年,走了这么多的弯路。
明知道这些弯路,为什么还不肯退回来,从细节上着手呢?
比如看小说、电视剧、电影后,写观后感。看第一遍是肯定容易写错的,容易把片段遗漏,或者是乱插入打乱顺序,那么就看第二遍、第三遍,知道记得顺序在写!还是不够,还得有记忆,能把一些关键词、关键句子能记录下来。
反正接下来的工作,应该就是要学会放慢脚步,不要再泛读了,多放一些时间在重温上,所谓温故而知新,是有道理的。学习升级慢,就是基础不够牢固,总是不爱记忆导致的。写不出好东西、好内容,也是缺乏相关内容的深度记忆,没梳理清楚体系。还真的回到在校园时代,得把一本书的重点梳理出来,在脑海中形成框架,每个框架里边的内容还是有记忆,当然最好是理解,理解不到才选择记忆,理解肯定比记忆能形成更长久的印象,更不容易遗忘。
还得多跟人交流,并写作出来。不然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关注视角,不一定全面。比如看影视剧,去看网友们的一些讨论,会有不少有意思的点,因为跟自己的趣味不同,看到新的不同解读,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要深度的追才行,碎片化的追,容易混乱,不成系统,千万不要半途而废,等追完了,能总结一下,写出来,效果估计更佳,未来也可以重温下自己的这些总结,会收获很大吧。
看到这个方法论,明明不用说就应该自明的,为什么会做起来那么难呢?很多方法论,其实大家都知道的,不言自明,就是做的时候,老是容易开叉,要么坚持不下去,要么就是东看一点西看一点,最后也不整理,导致没深度连接起来,过几天就放空了,那不是等于白浪费时间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