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我现在的书,就是这样,逐步的变多了。看到不懂的,就想弄本书来看看,结果这边正在看一本书,结果却因为想了解更多,另外卖了好几本书。这样是不行的。
那也跟着学写电影观后感一样,学写点读书观后感。把自己看的书,争取简单梳理下,脑子里边过一遍,然后再写出来。那这样一年一百本书的计划,怕是完不成了。至少看三遍才行吧,还得主动边看边划线,把重点勾勒出来,最后在重点记忆这些句子,直到理解,在来写出来。但这些观点都是人家的,不是原创啊,这种内容有价值吗?
假设我有读者的话,他们不可以去来源书籍吗?可能是世界上的书籍太多了,根本就没办法看完,所以都是碎片式,不仅仅是指那种短篇文章,还包括一本书。其实书就是字更多,其实也是碎片化的吧。要想完全打通一个知识体系,就是寻找书籍的时间,都要很长,何况还要阅读、记忆、理解、开创!
这么看我更适合写一些形式的东西,类似于方法论的。这些道理,其实大家都懂吧。但是具体到内容,比如哲学、历史啥的,具体的一个知识点,可能就不一定讲得清楚。那到底是形式方法重要还是内容更重要呢?内容的话,含量太大,根本就看不完。所以形式方法才是最简单的,内容还不多,说都说几句道理。但这些形式道理,并不能用来挣钱?也不是说不能挣钱,比如教师这类的,其实就是给学生做引导的,做方法论的。更多的内容理解还得学生自己去搞。
搞内容的确很费劲,首先要有方法论,其次还得坚持,这个坚持也算方法论的吧?反正就是具体去做的时候,是需要漫长的时间,这期间的痛苦,要不是家里有人支持,或者有个“好”工作,应该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能坚持去的都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当然也有人可能自己的工作就是内容,那么这样的人是最幸福的。
主要我不太幸福,就是我没掌握好技巧。就是人家老师把模板放到你的面前,脑子都不会转。比如前几天群里遇到一个大拿,说个什么“均贫富”,然后他提示,最重要的是“富”,没有富,前面两个都是零。就好比,健康是1,没有1的话,有再多的财富、思想,可能对于个体来说,都是没意义的。这种观点,有一种,哇!豁然开朗的感觉,他们是怎么想到的,同样的三个字,我就想不到呢?是哪里的问题。太木?还是没天赋?还是看的内容少,其实人家早说过了,只是他看到了,所以传递到我这里来,那我去告诉其他不知道的人,他们会不会也有这样的顿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