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袋空空如也,怎么可能写出东西呢?
要说全空也不至于,只是没熟读,没坚持训练,导致很多内容调用不出来罢了。
越是着急,越不好调用。
怎么放平心态。可能还需要安静的环境,还有要一个清醒的头脑。
目前我是在昏昏沉沉中来写,还是在等待晚餐中,刚淘米煮饭,切完藕片,中间大概有一小时时间,为什么这么长时间?选的精煮,快煮的话,可能要节省更多时间。
按说先用这段时间去阅读30页书,才是性价比最高的方式,但又想着,好像快有一段时间没写随笔了,要补上啊,毕竟月底了。
本来有点消沉的,想写点不可言说的内容,甚至一些阻力,还有因为压力大,甚至扛不住了,但真来写了,又写不出所以然,可能跟环境无关,还是自己不行导致的,那怪外因,有啥意义呢?
今天刚看到一个说法,巴尔扎克,其实不差钱,但因为有了负债,具体怎么负债的,不知道,但是因为有这债,为了尽快偿还,才使劲写小说,造就了《人间喜剧》。巴尔扎克的书,我倒没阅读过,只有等未来机会了。
近期还是努力先把,鲁迅全集看完,已经看到第四册了。按照进度,明年这时候,应该是可以看完的,至于能记住多少,消化多少,我估计老火,可能最后啥也记不得,只有等到二刷、三刷后,在说了。
看了几百本书,结果现在还停留在未入门的阶段,也应该了然了,自己就不是做伟人的料子,但不做这个,还能做啥呢?有其他路子还是后悔药可吃啊?只能尽量死磕到,实在不知道干嘛为止,或者崩溃为止。
在这期间,还是尽量看能不能提高一些效率,理解能力,也要多写写,哪怕脑子空白,写多少算多少,可能写的越多,脑子会把看过的一些内容,联系起来呢?不写的时候,怎么联系得上?单纯的思考,应该没写的时候,联想的内容多吧?毕竟写出来的内容,是看得到的,光是思考,要是都是类似于卡机的时候,一圈一圈使劲转,也转不出个所以然,也是徒增烦恼。
那么多大作,难道我要做二道贩子,做注疏、注解,还是去做解说,就是把大佬的长篇大论,精简,或者叫说得更通俗易懂,就算成就?以我的性格来说,我觉得,会更难过,因为始终没有自己的原创内容,会更加乏味,做久了,肯定会厌倦的,除非能在里边表达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