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水利工程的逐步完善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国家的粮食产量大幅提升,百姓生活愈发富足。但萧逸尘和苏瑶并未满足于此,他们深知,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充裕,更在于文化教育的普及与兴盛。
一日清晨,阳光明媚,萧逸尘和苏瑶在府中花园里散步,谈论着国家的现状与未来。
萧逸尘若有所思地说:“瑶儿,如今农业已初见成效,但我见不少地方的孩童仍无学可上,长此以往,人才匮乏,国家发展必然受限。我想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推行教育普及,让更多的孩子接受知识的熏陶,你觉得如何?”
苏瑶微微点头,眼中满是赞同:“逸尘,我也正有此意。教育乃立国之本,只是这需要大量的师资和学堂,我们需从长计议。”
萧逸尘轻抚下颌,思索片刻后道:“我打算从各地选拔一些有学识、品德高尚的文人担任教师,同时鼓励地方乡绅和富户出资修建学堂。另外,朝廷也会拨出一部分款项用于教育事业。”
苏瑶微笑着补充:“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学者编写适合孩童启蒙的书籍,让孩子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我也可以在京城开设一些女子学堂,让女子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萧逸尘眼睛一亮,赞道:“瑶儿,你的想法甚好!女子能接受教育,不仅能提升自身素养,还能更好地相夫教子,于家庭、于国家都有益处。”
说干就干,萧逸尘在朝堂上提出了教育普及的计划,得到了不少大臣的支持。然而,也有一些保守的大臣提出了异议。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萧大人,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开设女子学堂,这恐怕有违祖宗之法,会扰乱社会风气啊!”
萧逸尘神色坦然地反驳道:“大人,时代在发展,我们不能因循守旧。女子接受教育,并非是要她们抛头露面,而是让她们能够知书达理,培养品德和才能,这对家庭的和谐、子女的教育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况且,许多女子也有报国之志,若能给予她们机会,说不定能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皇上听了双方的争论,沉思片刻后说道:“萧爱卿的提议虽有些大胆,但也不无道理。朕决定先在京城试行女子学堂,看看效果如何。”
萧逸尘领命谢恩,回到家中,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苏瑶。苏瑶欣喜不已:“逸尘,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一定会用心办好女子学堂,让世人看到女子的才华和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