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与文化的蓬勃发展让国家迈向了新的高峰,然而萧逸尘和苏瑶深知,仅仅着眼于当下的繁荣是不够的,他们期望为国家构建一个能够历经岁月洗礼而不衰的传承体系,让后世子孙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奋进,持续书写国家的辉煌篇章。
一日,萧逸尘在府中与苏瑶相对而坐,面前的茶早已凉透,可两人却浑然不觉,正专注地讨论着国家的长远之计。萧逸尘神色庄重地说:“瑶儿,如今我朝昌盛,然欲保这繁荣永续,非得重视教育传承与人才培养的根基不可。当务之急,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广设各类专门学堂,培养诸如天文、地理、水利、律法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形成完备的人才梯队,方能应对国家未来发展的多样需求。”
苏瑶微微点头,目光坚定:“逸尘,我亦深有同感。不仅如此,还应设立专门的学术研究机构,汇聚天下贤才,对各类学术进行深入探究和整理,将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传承下去,并鼓励创新,让学术的薪火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萧逸尘眼中闪烁着光芒,补充道:“同时,我们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学术传承体系,让学有所成的贤才能够将自己的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形成良性循环。可以通过设立师徒制度,给予导师荣誉和奖励,激励他们悉心教导弟子,培养出更多的杰出人才。”
苏瑶赞同地说:“此举甚好。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民间技艺的传承,许多传统的手工艺都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若失传将是国家的巨大损失。我们可以组织民间艺人,将他们的技艺记录成册,传授给年轻一代,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扶持和保护,让这些珍贵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萧逸尘微微皱眉,忧虑地说:“只是这一切都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起来难度不小啊。”
苏瑶握住萧逸尘的手,鼓励道:“逸尘,我明白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为了国家的千秋大业,我们必须迎难而上。我们可以发动民间的力量,鼓励富户、商会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相信众志成城,定能达成目标。”
萧逸尘听后,精神一振:“瑶儿,你说得对!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于是,在萧逸尘的推动下,朝廷开始大力实施教育传承与人才培养计划。各地纷纷兴建起各类专门学堂和学术研究机构,广纳贤才,一场学术与技艺传承的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
在一所天文学堂里,一位老学者满怀激情地对学生们说:“孩子们,你们是国家未来的希望。天文之学,关乎农时、历法和航海,意义重大。我们要传承先辈的智慧,探索宇宙的奥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生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