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这样,陈仲这几十年来用去其中的三十三枚……
悔恨之情,旋生即灭。
就算《玉清三十六箓》真是感应境界之后的法门关键。
就算陈仲早便知道。
事情就会有所改变吗?
不会。
见到不公不义之事,陈仲依然会出手,因此遭遇难以力敌的对手,他依然会将玉箓用掉!
既然事情无论如何都不会有变化。
那又何必悔恨。
更何况,《玉清三十六箓》,也未必有那么重要。
陈仲于定静中抚平杂念,挑了那枚使他悟得“望气”的符箓,入微观察。
那符箓本身的道道气息,越是细观,越是显出玄妙意趣,好似内中藏有无穷道理,时时刻刻都在露出冰山一角,勾引着观者,不舍得挪开丝毫注意力。
但这“不舍”一起,陈仲当即警觉。
此是修行妄念。
任何修行人,心斋之后都会遇到。
入定静时,有难以言述的欢喜之情生出,若是沉迷其中不知节制,便将步入歧途,最终肉身枯死。
这是伴随修行始终的一种考验,也可以称之为劫难。
心斋之后的婴宁、坐忘,实质上都是在教修行人如何对抗、化解,同时也从中使人获得成长。
陈仲几十年的圆融境界,区区妄念哪里还能为害?
当即断去了不舍,结束了这一次的入微观察,但结束之后并不离开定静,紧接着便又换了一个角度,再次入微细观。
如此反反复复,欢喜也好、警醒也罢,都不过是一出一入的时机把握。
就这样不知道多少次过去,陈仲长出一口气,真正停下了这一番参悟。
原来,留下的三枚符箓,本质竟是一般无二的!
望气!
都是望气。
不同的是,陈仲参悟最深,让他早早取得望气手段的那枚,是凭借双眼望气。
而余下两枚,一枚讲述的是如何以双手望气,一枚讲述的是如何以外物望气。
三者殊途而同归,路径虽不同,目的却无不同!
陈仲心底忽地回想起《剑术》新出现的那一页内容,仅有的十个字!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生岁月有限,求道的方法却是无限,若一味求全贪多,最后恐怕结局不妙。
有此明悟,陈仲立时便肯定了,《玉清三十六箓》并非当下境界的修行法门的关键,它只是一种提醒,同时应当也是相当强大的护道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