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原本籍籍无名,但忽有一日,临蚕郡有人在野外见到了一位有道高修,坐在城壕,面对荒野讲道,而不久后,野地中的狐狸、兔子、刺猬、狸猫等诸多动物,纷纷来到他周围,恭恭敬敬坐下听讲。
当时正是许季山担任临蚕郡郡守一职,听说此事,当即亲去查看,果然见到了任文公讲道,百兽匍匐的景象。
于是乎,经由许季山推崇,任文公霎时间声名鹊起。
此次法会上,南侧座席本该是襄公矩之后,便排到许季山,在许季山执意谦让下,才让任文公坐在了第二位。
因着任文公声名远播的时间不算太久,故而他也并没有太多故旧。
所以他身后空置的三张副席,就成了尚且没有座位的士人们争夺的目标。
大家为了一席座位,依次到尚有空置副席的名士面前,介绍自己并展露才能,若是被认可,自然可以获得一席座位。
而除去前面三位,南侧主座席上依次是高获、杨凤与叔孙无忌。
高获、杨凤同为沧海郡人氏,不但互相间交情极佳,而且广有门徒,六张副席,单只他们的门徒就占满了。
叔孙无忌则是独自踞案而座,对场中所有人都爱搭不理,三张副席虽然空着,但显然没有许给旁人的意思。
最后,还有一张主座席,却是尚未有人坐上,不知是没有抵达,还是什么原因。
故而,除去任文公那里还剩一张副席,南侧这边眼看着就没有座位可以竞争,由不得众人不急。
当然,除去南侧这里的座席,北侧其实也有主座七席,副座二十一席。
但来的早的士人们,多已知晓了今日论道法会的真正目的。
蓬莱君桓志,要强行推动“形名说”替代《五行白虎通》,这也就意味着蓬莱道洲绝大部分士人心目中的骄傲——《太玄》,也将被否定。
北侧、南侧,只需看主座席上的人物都是谁,便可一目了然,知道主张的不同。
襄公矩、许季山、高获、杨凤,都是极具名望的《太玄》传人,祖上均出自太玄十五子。
任文公和叔孙无忌与太玄一脉关系不大,但也旗帜鲜明地不支持“形名说”。
至于北侧,最上首是留给谢弼的座席。
其下依次是孔劭、丁夏、桓忎、王承先,以及两个装束、外貌怪异,不类蓬莱道洲人士的陌生面孔,这两人一名舍磨腾,一名舍纳兰。
孔劭、丁夏、王承先不必赘言,他们和谢弼的祖先虽然也都名列太玄十五子,但在当下,他们则是帮助蓬莱君桓志推行新政,主张“形名说”的急先锋。
桓忎,高祖虽是有着“一玄”之称的桓荣,但却一直是由桓伯温传下的桓志一支的支持者。
如今桓志一支为蓬莱王室,桓忎则仍旧保留士族门阀立场,留守新昌郡这桓氏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