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仲与襄公矩的关系,大抵只能算是认识。
以“平原仙翁”在蓬莱的名望与地位,陈仲少年时免不了前往拜访。
但彼时的陈仲嫉恶如仇,争斗本领虽强,修为境界却算不上出众。
襄公矩当时并不曾多么关注这样一个“略有”不同的少年。
实在是每年、每月,甚至每天,从蓬莱道洲,乃至于全天下专程前去拜访“平原仙翁”的人,都太多太多了。
少年陈仲根本不足以在那些人中搏得特殊关注。
再到陈仲路遇钓叟,得授《剑术》与《玉清三十六箓》后,修为境界终于有了非同一般的长进,同时也遇到了新的修行困扰。
于是,陈仲再次拜访襄公矩。
这一次,襄公矩对陈仲有了清晰的印象。
当时陈仲问,修行都是从壮大“性灵”开始的,那么这“性灵”到底是什么?
是人的魂魄?
还是更常说的精神,又或是思考的能力,甚至是身体中的某一处脏器?
另外,“性灵”与人体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犹如心肝脾肺,从属于身体,还是如衣服、宝剑,不属于身体但可以装饰身体、强大身体?
最后,也是最大的一个疑问,那就是当世修行法门强调“性灵”,身体的全部作用似乎就是为哺育性灵提供根基,那么到最后,是不是就要舍弃身体了呢?
身体在修行中,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三个问题,襄公矩给出的回答是,上古圣王、仙真们没有说过身体无用,所以身体一定有其独特意义,但具体答案是什么,他也不知道。
当世修行典籍太过散乱,各家法门都中断在非常基础的次第处,涉及修行根本,谁都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
面对这种状况,儒家的应对方法是——中庸。
不因为性灵的重要,而过分忽视身体。
但陈仲当时从《剑术》中意识到,如果他按照《剑术》修行的话,他对于身体的重视程度,将会远远超出当世任何修行者的重视程度。
他必须搞清楚,两种选择,谁对谁错。
襄公矩没能给出令陈仲满意的答案。
于是,陈仲离开蓬莱道洲,数十年间,拜访各家高修,与无数英才论道辨法,直至今日,陈仲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故而,当襄公矩主动前来,说出想要向陈仲请教的话的时候。
周围众人虽然没有哪个觉得陈仲有那个资格。
陈仲却不疾不徐,颔首道:“请!”
哗!
清晰可闻的惊呼声如海浪,以陈仲与襄公矩为原点,迅速卷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