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辈修士,无论谁家道统,哪家法门,志在求索大道而已矣!以此志为体,有何不可?”
若有所思。
在场众人都不由得回想起自己修行之初所立志向。
但是,随着修行与人生经历的变化。
谁的志向能够始终保持?
能够从无遗忘、从无怀疑、从无气馁?
在场这么多人,哪一个没有家世之累?
哪一个不要顾虑一方利益?
又有哪一个真的能够全心全意投入修行,或者钻研学问?
有,但极少。
哪怕是已然突破感应,成就了大修士的许季山等人,不也被纷纷扰扰的繁杂俗事所包围,逐渐将“真志”蒙尘掩藏。
故此,他们的胸中浩然气才无法持久壮大,才无法彻底与真气合而为一。
如今回忆往昔,谁不忽生蹉跎光阴之感慨?
一片静谧。
唯有清风飒飒而过,带走人们心中的燥意。
董志张这是第三次听陈仲“言志”了。
此一刻,他也终于心有所感,他被困在感应关前,始终不得突破,恐怕就是“志向”不明所造成的吧!
董志张爱交友,却本能反感人间繁杂,家族中一应事务都甩给兄长,从不为勾心斗角之事而烦恼。
这是好事,却也是坏事。
没有压力的人生,难以促使他产生坚定的志向。
这一刻,董志张想起的,是他的兄长。
董志张长兄董承,二人同父异母。
董承生母早亡,其父又续娶孔氏,生下董志张。
董承那时年幼,感到不安,但孔氏对他,比对亲生的董志张更好,吃穿用度,从来以董承为先。
董承稍稍年长,开蒙后知晓道理,却难以理解后母为何会如此做,故而择机询问。
孔氏对董承道:“世家之族得为世家者,何也?知仁义、明事理、守孝悌耳,能为此者,则能舍一己小利,而为阖族大兴之子孙代代不绝之大义。我为嫡母,止怜腹生之幼、不爱失怙之长,得利何小,失义何大?”
董承由此深受感动与启发。
后来二人父亲董玟将逝之前,把两个嫡子叫到床前,问他们个人志向。
董承让董志张先说,董志张从小崇拜长兄的学业与修为,就说自己一心向道,立志成为大修士。
轮到董承,他便回答说,他的志向是光大董氏族门,能让族中胸怀向道之志的兄弟姐妹无需分心旁顾。
于是董玟将董氏族长之位交托于董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