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陈仲见到姚元起忽然痛哭之时,便已运起望气术,观望姚元起气息。
从气息中,可见姚元起确实是高兴的。
但若果然如毛绽所说,姚元起是为了救女,方才求道。
那陈仲刚刚询问的姚元起“大志”,想必也就不需要问了。
只是,以某一目的而求道,哪怕是救女,恐怕也达不到扬子“学不羡”的范畴。
学道、求道,唯有以“不羡”的态度去追求,而不是去追求“道”所带来的好处,才能真正有得道的可能性。
姚元起这么多年求道修行,至今修为平平,确实有其根由。
他一无家世相助,没有各种修行资粮,为了赚取这些,甚至沦落到要做随船修士的地步。
此外,他也没有师承,即便拿到了修行法门,自己一个人琢磨解读,先要刻苦识字,随后要繁难于句读,更有隐言用典须得对照,就算用了十二分的心力,将这些尽皆完成,仍旧很可能只理解到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陈仲虽然尚不知晓姚元起曾去止休宗拜师被拒,却也猜得出来,像姚元起这样的人,恐怕是不会得到任何宗门青睐的。
除非,近古墨子所立的墨家,仍有真传行世,而且还要姚元起恰好遇到,这可太难了。
待姚元起情绪稍稍稳定,陈仲详细问了他女儿之事。
得知情况。
陈仲暗自思量,说起来,那所谓大鬼,如果陈仲出手,大抵就是一剑之事,并无什么碍难。
但若果真如此做了,无论姚元起女儿当下到底如何,是被救,还是早遭不幸,姚元起得到结果的那一刻,恐怕也将是他道途终止的时候了。
而陈仲如果不出手,姚元起女儿被掳去已经几十年,结果多半已经注定,不至于短时间内再有变化,可姚元起还能依仗着这一“志向”,继续求道。
志向固然不纯,也终究是志向,不能得道不意味着不能得享大法力。
便如桓志、郭况、司氏兄弟、曹爽等辈,他们的志向也全然不在求道,却并不妨碍他们找到契合己身志向的修行法门,从而破境感应。
姚元起救女之心,修行陈仲道法必定无功,但若有其它法门,再辅以恰当的修行资粮,未必不能在气血衰败之前,得有所成。
姚元起此人,别的不说,这么多年从一介农夫,为救女而能够入得修行门槛,其中真不知道经历过多少坎坷磨难,只凭这份坚持,陈仲也高看他一眼,若有可能,便愿提携。
但是,无论如何,必定是人命第一的。
假若探得了姚元起女儿近况,且其可能随时遭遇不幸,那么陈仲就算再惋惜姚元起,也只能立即出手了。
陈仲思虑已毕,正要对姚元起说明利害,却忽而听闻长歌饮泣,随着风声,遥遥传至。
“出门望佳人,佳人岂在滋?
三山招松乔,万世谁与期?
存亡有长短,慷慨将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