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听了爷爷的话,深受触动。大卫率先打破沉默,他诚恳地对瑞秋说:“瑞秋,我错了。我只考虑了自己的创意,没有考虑到光明节的传统意义。我们应该把传统与创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完美的烛台。”瑞秋也红着脸说:“我也不好,没有充分尊重你的想法。其实你的创意很有趣,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把它融入到传统的烛台设计中。”
其他孩子也纷纷表示赞同,大家开始重新讨论设计方案。这一次,他们不再固执己见,而是认真倾听每个人的想法,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他们终于确定了一个独特的设计方案:烛台的主体采用传统的七枝烛台样式,象征着犹太教的七盏明灯;在烛台的底座和枝丫上,则巧妙地雕刻出雄鹰的翅膀和羽毛图案,寓意着犹太人在信仰的指引下,勇往直前,追逐光明。
设计方案确定后,孩子们开始分工合作。大卫和雅各布负责寻找合适的材料,他们跑遍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终于找到了一块质地优良的金属。瑞秋和莎拉则发挥自己的绘画和雕刻才能,精心绘制图纸,并在金属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其他孩子也各司其职,有的帮忙搬运工具,有的负责记录制作过程中的细节。
在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遇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比如,在雕刻雄鹰翅膀的羽毛时,由于图案过于精细,瑞秋和莎拉总是掌握不好力度,导致雕刻出来的羽毛参差不齐。但是,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大卫提出可以先用铅笔在金属上轻轻地画出羽毛的轮廓,然后再沿着轮廓进行雕刻;雅各布则建议使用更小、更精细的雕刻工具,以提高雕刻的精度。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羽毛的雕刻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随着光明节的日益临近,烛台的制作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孩子们日夜赶工,他们心中充满了对这个烛台的期待和对光明节的向往。终于,在光明节的前一天,一个美轮美奂的烛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当光明节的第一支蜡烛在新制作的烛台上被点燃时,柔和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教会堂。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的笑容。拉比看着这个凝聚着孩子们心血和汗水的烛台,感慨万分。他对孩子们说:“你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团结协作的力量。这个烛台不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更是你们友谊和合作的象征。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住今天的经历,相互帮助,携手前行。”
从那以后,小镇上的孩子们更加懂得了相互协作的重要性。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总是互相帮助,共同进步。而这个关于烛台的故事,也在小镇上代代相传,成为了犹太人教育孩子团结协作的经典范例。它时刻提醒着每一个犹太人,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困难,迎接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