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纪末东欧的一个小镇上,生活着一个名叫伊萨克的犹太家庭。小镇虽小,却承载着犹太人浓厚的文化与传统,狭窄的街道两旁是密密麻麻的低矮房屋,空气中弥漫着烤面包和香料的混合味道。伊萨克一家住在镇子边缘一座略显破旧的房子里,父亲亚伯拉罕是个勤劳的裁缝,靠着为镇民缝制衣物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母亲拉结则操持着家中大小事务,将破旧的屋子收拾得井井有条,把爱与温暖注入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伊萨克是家中的长子,从小就展现出超出年龄的懂事和聪慧。每天清晨,他会在曙光初现时就起床,帮着父亲整理裁缝铺的布料,然后再匆匆赶去镇上的犹太学校。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无论是《塔木德》里的智慧箴言,还是算术、文学,他都学得津津有味。然而,平静的生活很快被打破,东欧地区反犹浪潮逐渐兴起,排犹暴行如同阴霾般笼罩着小镇。
那是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一群暴徒手持火把,冲进了犹太人聚居区。他们肆意砸毁店铺,点燃房屋,惊恐的尖叫和哭喊声在夜空中回荡。伊萨克一家从睡梦中惊醒,只见窗外火光冲天。亚伯拉罕迅速起身,将一家人聚拢在狭小的房间里,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无畏,安慰着妻子和孩子:“我们不会被打倒,犹太人的历史满是苦难,但我们一直都在。”
暴徒们砸开了伊萨克家的门,父亲亚伯拉罕勇敢地站在前面,与暴徒们对峙。尽管身材并不高大强壮,但他的气势让暴徒们一时有些退缩。就在这时,一块飞来的石头击中了亚伯拉罕的头部,他轰然倒下。母亲拉结扑到丈夫身上,悲痛欲绝,伊萨克和弟弟妹妹们躲在角落里,恐惧与愤怒在心中交织。
这场灾难过后,伊萨克家的裁缝铺化为灰烬,父亲也受了重伤,家庭陷入了绝境。但伊萨克没有被击垮,他决定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开始四处寻找工作,哪怕是最脏最累的活儿他都愿意干。他去农场帮着收割庄稼,双手被粗糙的农具磨出了一道道血痕;他到码头搬运货物,沉重的麻袋压弯了他的脊背,但他从未抱怨,从未放弃。
几年后,伊萨克听说美国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国度,那里没有歧视,人人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告别了病弱的父亲和家人,怀揣着仅有的一点积蓄和对未来的憧憬,踏上了前往美国的移民之路。
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开始了,伊萨克挤在拥挤不堪的船舱里,与来自各地的移民一同忍受着饥饿、疾病和恶劣的环境。海上的风浪时常让船只颠簸摇晃,许多人在旅途中病倒甚至失去生命,但伊萨克始终紧紧握着口袋里那封写有美国亲戚地址的信件,那是他心中的希望之光。
终于,伊萨克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里并非想象中的天堂。他不会英语,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在纽约的贫民窟里落脚。贫民窟里居住条件恶劣,疾病横行,周围充斥着贫穷与绝望。但伊萨克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白天在工厂里做着最繁重的体力活,晚上则去夜校学习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