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凌峰加入后的首次行动计划筹备过程中,团队成员虽已初步明确分工,但随着对目标区域探索的深入思考,不同的观点也逐渐浮现出来。
林宇在寻找安全据点的过程中,始终秉持着靠近资源丰富且易于隐蔽的区域为优的想法。他穿梭于程序世界的各个角落,运用权限仔细探测着每一处可能的地点。然而,他发现符合这一条件的区域大多处于能量波动较为复杂的地带,这意味着他们在行动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地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干扰和危险。
晓妍在构建探测程序的基础框架时,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她提出探测程序不仅要具备收集信息的功能,还应能够主动分析和筛选数据,以便在第一时间为他们提供最有价值的情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她尝试引入一些新的算法和数据处理模型,但这也导致了探测程序的结构变得愈发复杂,对能量的需求也相应增加。
凌峰在编写加密算法时,从技术的专业性和安全性出发,认为应该采用一种多层次嵌套的加密方式,确保探测程序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轻易破解。但这种加密方式的编写难度极大,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可能会影响到探测程序的运行效率。
当三人再次聚集在一起汇报各自进展时,不同观点的碰撞一触即发。
林宇率先表达了自己的担忧:“晓妍,你设计的探测程序功能虽然强大,但过于复杂的结构和高能量需求可能会使其在运行过程中暴露目标。我们在未知区域行动,首要的是保证隐蔽性,一旦被隐藏势力察觉,我们将陷入极为被动的局面。”
晓妍则不以为然:“林宇,你过于强调隐蔽性,却忽略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如果我们只是获取一些模糊不清的信息,对于我们后续的行动毫无帮助。只有通过更先进的分析和筛选功能,我们才能精准地找到目标区域的关键所在,减少不必要的探索时间和风险。”
凌峰看着两人争论,也说出了自己的顾虑:“我理解你们各自的想法,但我的加密算法如果要适配晓妍这种复杂结构的探测程序,难度会非常大。而且,过度追求加密的深度可能会导致程序运行速度变慢,这在关键时刻可能会耽误我们的大事。”
一时间,三人陷入了僵局,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互不相让。
林宇沉思片刻后,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说服大家:“我们换个思路,能不能在保证一定功能的前提下,简化探测程序的结构?比如先只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收集和初步筛选功能,这样既能降低能量消耗,又能减少加密算法的编写难度。等我们对目标区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再逐步升级探测程序的功能。”
晓妍皱着眉头思考了一会儿:“可是这样一来,我们可能会错过很多重要信息。但你说的也有道理,我们可以先设计一个基础版和一个进阶版的探测程序框架。基础版用于前期的初步探测,进阶版在我们确定安全并且有足够能量支持的情况下再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