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舞弊竟是如此频繁?它能选拔人才?然可利用的也不少啊!必须得完善,不管怎样,科举在他大秦试行,就绝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嬴政关注的从来不是这种才子佳人的故事,情情爱爱之类的,他不感兴趣,所以对于这些,他都是选择性的略过,只关注一些天幕偶尔提到的他觉得重要的点。
【宁古塔,那是什么地方?偏远苦寒之地,生存状况可想而知,一旦被发配到了那里,能不能活着回来,那都是个问题,而顾贞观作为吴兆骞的朋友,他不忍心朋友受此罪,他想救他,可顾贞观作为明末东林党的后代,注定在当朝不受待见,仕途坎坷,他想救,可无能为力啊!为此,他不惜抛下属于自己的尊严,奔走京师,只为求个出仕的机会。】
【他时刻不曾忘记在宁古塔备受煎熬的友人,奈何他人微言轻,实在心有余而力不足,就这样转眼间过了十多年,他依旧一事无成,落魄失意。幸运的是,在他将近四十的时候,终于迎来了一丝转机,走投无路的顾贞观,经人介绍,进入了明府,做了纳兰容若的老师。】
【就这样,那一年,纳兰容若22岁,顾贞观39岁,他们相遇了。两人一见如故,从师生变成知己,兴之所至,一聊起来更是通宵达旦,仿佛有着说不完的话。】
顾贞观忆起初见纳兰容若,依旧感慨万分,纳兰容若全然不似他想象中的相府公子,一切富家子弟的纨绔习性,在他身上丝毫不见踪迹,他待人谦和,对他尊敬有加,始终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
若真的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真的就是“温润如玉,翩翩贵公子。”
【“德也狂生也,偶然间,缁尘京国,乌衣门第…..”他以词赠友,甚至带了几分自嘲的语气,对于自身家世的不屑,想要平等交友的渴望,一片赤诚尽显其中,顾贞观深感其真情,在相处之中,他们感情日益渐深,只是他的心还牵挂着那事,可是在他们成为莫逆之交后,他却又不想让这事掺和进他们纯粹的友情中,可奈何,除了这位贵公子,他无人可求。没奈何,他写了两首《金缕曲》,算是委婉的请求吧!】
【“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句句肺腑之心,情深意切,对吴兆骞的一腔牵挂,对自己的谴责,对现实的愤慨,种种交织在一起,深深的打动着纳兰的心,他本就是一个情感丰富之人,他懂他内心的悲苦,他决定出手营救,然而此事究竟事关重大,甚至还牵扯到了先帝,并不好办,于是他定下了“五年之约”。】
【纳兰本无心政事,官场的尔虞我诈更让他深深的厌倦,但是他为了顾贞观,愿意插手那么一次,他也深知凭他个人之力,怕是不行,所以他生平第一次借助了父亲明珠的势力,去周旋着,去做那些他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