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不知日月过,人间悄然已数年。
这些日子以来,俱酒在南郑埋头发展,不问世事,南郑的各项事业在其苦心经营之下,不断壮大发展,俨然已经成为一处极具生机活力的龙兴之地。
首先,是粮食产量大丰收。
一方面是大修灌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再靠天吃饭,将粮食增产的主动权牢牢把持在自己手里;
另一方面是铁制农具发挥了重要作用,粮食连续三年连年丰收,产量节节提高,成为南郑政权稳健发展的压舱石。
其次,是矿产量大幅提升。
金矿方面稳健开发,同时找到了提炼水银的方法,这是战国人民就会的技术,只不过是从楚地传入而已。
在水银的加持下,“汞齐法”提炼黄金逐渐普遍,能够更快、更方便地对砂金吃干榨净;
铜、铁矿开采全面步入正轨,虽然产量和后世不可同日而语,但对于处于战国时代的南政小政权来说,已经是完全够用了。
在米仓山又发现了一座新的煤矿,比相氏族人开采的煤炭硬度更高、燃值更高,也更适合用于冶炼。
在满足冶炼的同时,也有一部分富余的煤炭开始走入生活,在取暖、烧火、做饭等方面发挥作用。
冶炼水平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初具规模的冶炼炉已经相对成熟,熟练工人按照三班倒的模式日夜不停地生产,铜、铁、黄金等金属的冶炼量稳定在一定水平。
第三,军事装备有了质的飞跃。
在冶炼水平提高的支撑之下,日夜不停地打制铁制、钢制的兵器和箭头,通过炒钢法生产出来的各种渗碳钢硬度得到了极大提升。
反复折叠锻打、淬火、淬油等工艺基本成熟,水力锻锤开始应用,铁制兵器、铠甲的生产效率提高,速度加快。
制作工艺更加简单的环首刀开始量产、装备全军,逐步淘汰了青铜兵器。刀拥有厚实背脊,单面开刃,劈砍时产生的杀伤力与折断的几率均比青铜剑要优秀太多。
弩机、箭矢的生产基本实现了标准化、流水线化,各种配件实现了可替换化。
唐炮的生产和试射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出了不同比例、不同重量之下,石弹、散弹的抛射距离和准头。
在白马氐国进贡的动物筋腱和南郑丰富的铁制品的支撑下,八牛弩也研制成功,但产量还是不很大,正在逐步提升产能之中。
铁制盔甲的制作也开始进入批量阶段,基本是札甲为主,一套铠甲下来,大约需要一千八百多片甲片。制作工艺十分繁琐,没有什么提高效率的好办法。
现阶段还是以动物皮甲为主,铁甲一则生产不易;二则太重,由于铁片的锻打厚薄不一,一套铁甲有时重在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