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数月里,征服者小心谨慎地在朝中行事,任何一个细微的举动都慎重权衡。朝中权贵对他的威胁越来越多,甚至有几次直接在朝堂上公然提出改革“扰民伤财”。面对质疑,征服者则不断上奏,详实地展示了改革的成效,并坚信只有坚定推进才能为百姓带来长久福祉。
康熙看似默许征服者的行动,却也暗中留心观察各方势力的动向。对于康熙而言,推行税赋改革固然重要,但稳定朝堂和控制内部的平衡同样关键。这一切征服者心知肚明,因而他在改革推进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既要保证百姓的利益,又不得不权衡朝中势力的复杂关系。
正当改革稳步推进时,征服者收到了一封来自地方的密信。信中透露,有一股势力在南方煽动百姓,企图通过贬低朝廷和税制改革的名声来引发动乱。这封信令征服者忧虑不已,如果处理不当,这些流言极可能进一步在民间扩散开来,扰乱民心。清朝的南方素来是富庶之地,但同样也是地方豪强势力较为根深蒂固的地区,一旦局势失控,改革的成效将会大打折扣。
为了解决这一隐患,征服者请求康熙准许他前往南方,亲自考察并平息民心。康熙在斟酌再三后,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也暗示他要时刻谨慎行事,以免在地方激化矛盾。康熙这番话中透着深意,征服者明白,自己不仅是在执行任务,更是在接受帝王的考验。
临行前的夜晚,征服者与女教师进行了长谈。女教师一直关心着征服者的安危,也明白此次南行的凶险。她提醒他,南方势力错综复杂,尤其是地方士绅的力量不容小觑。在大清帝国的广袤疆土上,许多地方权贵不仅手握权力,还与民众关系密切,掌控一方风气。女教师的建议让征服者倍加警惕,他细心地将这些话记在心中,随身带上了仅有的几位心腹,开始了他的南方之行。
在前往南方的路途中,征服者目睹了各地的不同风貌,也察觉到一些地方豪强在暗中煽动的痕迹。他发现,一些地方官员表面上尊重朝廷,暗地里却与士绅勾结,对改革政策阳奉阴违。这些官员口口声声表示“为民请命”,实际上却把持权利、侵吞民利。为了不打草惊蛇,征服者决定从细微处入手,不动声色地搜集证据。他常常在夜间微服出行,与当地百姓低调交谈,从他们口中了解地方的实际情况。
几日后,征服者抵达南方一座城镇,这里正是流言最为盛行之地。当地百姓对朝廷的改革政策议论纷纷,许多人认为改革是“好心办坏事”,甚至有谣言称朝廷将增加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征服者了解情况后,意识到必须找到造谣者背后的势力,否则改革的声誉将会被彻底毁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