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征服者的改革逐渐深入人心。尽管途中充满了种种困难和反对声,但他凭借自己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应对策略,逐步克服了这些障碍。康熙帝对他的信任也愈加深厚,渐渐把更多的权力交给了他。而征服者,也开始在自己的改革道路上积累经验,逐渐从一位理想主义者,转变为一位务实的政治家。
他知道,改革的成效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显现,但只要坚持不懈,最终会迎来更为深刻的社会变革。随着康熙帝的支持和自己的努力,征服者逐步为清朝的未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征服者渐渐意识到,改革的路并不像他想象中的那样简单,尤其是在清朝这一庞大而复杂的国家机器中,任何小小的变动都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康熙帝的深思熟虑让他明白,真正的改革不仅仅是在政策上做文章,更在于如何塑造一种文化和氛围,让改革成为社会自觉的一部分。这也使得征服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必须更加谨慎与耐心,逐步推进改革的进程。
康熙帝虽然给予了征服者很大的支持,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地方的官员和士绅并不容易接受变革,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根深蒂固的地区。征服者的目光并不只停留在土地和税收政策上,他开始着眼于更加宏大的改革目标——教育与官僚体制的重建。
征服者认为,清朝的政治体制存在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地方官员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效率问题,以及官僚体系的腐败与弊端。他深知,要想让国家更有活力,必须培养一批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建立一套有效的选拔与考核机制。康熙帝对此表示赞同,并指示征服者加快改革步伐,同时从民间招募一部分有能力的士子,培养他们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在这一过程中,征服者的改革政策得到了朝廷内一些开明派官员的支持,他们看到了改变官僚系统的必要性。于是,征服者与这些支持者密切合作,开始着手重组科举制度。他们计划不仅仅是优化考试内容,还要通过对地方学府的整顿,逐步清除一些与腐败勾结的势力。同时,征服者还提出,科举考试应当更加注重实用性,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实际管理能力,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诗词和经典的背诵上。
这一提案虽然看似不痛不痒,但对于许多依靠科举谋取高官职位的士族家庭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威胁。为了保护自己手中的利益,他们开始暗中策划反对改革的行动。这些士族在江南、山东等地积累了深厚的经济与社会资源,许多人拥有庞大的土地和财富,他们的反抗不仅仅是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直接影响到地方的秩序与发展。
征服者深知,改革不能急功近利,尤其是在面对这些反对力量时,需要非常小心。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他开始采取一种“温水煮青蛙”的策略,逐步实施科举的改革,首先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试点改革,待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之后,再逐步扩大到全国。这一策略相较于直接冲击士族的利益,要温和得多,但也足够缓慢和隐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