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桥期间,征大人还时刻关心工人的生活。他命县衙每日送来热汤热饭,并安排医师随时待命,以防止工人因寒冷或劳累而患病。一次,他发现一位年轻的工人在搬运石料时扭伤了脚,立刻命人将他抬到岸边医治,并安慰道:“你的伤要好好养,别担心,修桥是大家的事,容不得一人逞强。”
经过数周的日夜奋战,桥梁的主体终于初具规模。这座桥呈现出典型的拱形结构,桥面宽敞,可供马车并行而过。征大人站在桥头,看着一队队工人将最后的石块稳稳铺设在桥面上,不禁长舒了一口气。他转头对县令说道:“此桥虽成,但还需刻石铭文,将功德留于后人,也让百姓知晓,这是朝廷与地方合力造福一方的成果。”
于是,他命人请来当地最好的石匠,在桥头立下石碑,上书“康熙年间湟水大桥,惠泽百姓,永垂青史”,落款则是“奉康熙皇帝密旨,征大人督建”。石碑立起时,全场百姓自发跪地叩首,感念朝廷恩德,感念征大人心系黎民。
桥梁落成的那一天,湟水河两岸张灯结彩,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礼。征大人站在桥头,亲手剪断象征工程完成的红绸。他登上桥面,带领随行的御林军与大内侍卫,缓缓走过桥身。这座桥不仅是一项工程,更是一座象征希望与团结的纽带,它连接了河的两岸,也连接了朝廷与百姓的心。
桥成之后,湟水河上再无阻隔,百姓们的生活焕然一新。商队往来更加频繁,农田运输更加便捷,而湟水河畔的村庄也因此变得更加繁荣。征大人目睹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他写下长篇奏折,将此事详尽呈报康熙皇帝,并在最后写道:“此桥之成,非臣一人之力,乃陛下恩泽四方,百姓团结一心之果也。愿大清山河永固,百姓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