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被封为大秦国师后,并未过多参与朝政,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扶苏以仁德着称,但性格迂腐,过于拘泥于儒家礼法,这让林墨感到既无奈又惋惜。他决定以非常手段,为扶苏洗去凡体,开启修仙之路。
扶苏是秦始皇的长子,自幼便在儒家教育的熏陶下成长。他的童年,是在书斋中与儒家经典相伴度过的。每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咸阳宫的琉璃瓦上,扶苏便已端坐在书桌前,诵读着《论语》《孟子》等经典篇章,他的声音清脆而坚定,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刻入心底。
随着年龄的增长,扶苏对儒家学说的理解愈发深入,他坚信仁政是治国的根本,主张以德治国,以礼待人。他的言行举止皆以礼法为准,无论是在宫廷的宴会上,还是与臣子们的交谈中,他都严格遵循着儒家的礼仪规范。
他的服饰总是整洁得体,每一个动作都优雅而庄重,宛如从儒家经典中走出的谦谦君子。
然而,他的思想过于保守,甚至到了迂腐的地步。在他眼中,儒家的礼法就是世间的准则,不可逾越。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弱,对于一些不符合儒家传统的观念和做法,总是本能地排斥。
扶苏每日都会花费大量时间诵读儒家经典,试图从古人的智慧中寻找治国理政的良方。他对林墨的仙人身份虽心存敬畏,却始终认为修仙之道与他所秉持的治国理念相悖。在他看来,修仙追求的是个人的超凡脱俗,而他所追求的是天下百姓的福祉,两者似乎背道而驰。
林墨暗中观察扶苏多日,发现他虽然心地纯善,心怀天下,但思想过于僵化,缺乏变通。每当朝堂上讨论一些实际问题时,扶苏总是引经据典,从儒家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看似美好却在现实中难以施行的方案。林墨摇了摇头,心中暗道:“此子若不改变,终究难成大器。大秦帝国未来若交予他手,恐难以长治久安。”
林墨决定以非常手段,打破扶苏的迂腐思想,为他开启修仙之路。
这一日,林墨趁扶苏独自在花园中散步时,悄然施展“次元穿梭”技能。刹那间,空间扭曲,一道奇异的光芒笼罩住扶苏。扶苏还未反应过来,便已被带入了一个神秘的幻境之中。
在这个幻境里,天空阴霾密布,大秦帝国的土地上一片荒芜。百姓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城市的街道上,到处是流离失所的人群,他们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远处的宫殿在战火中摇摇欲坠,浓烟滚滚。
扶苏看到了大秦帝国的未来——暴政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帝国崩溃,百姓流离失所。他看到自己的父亲秦始皇,面容憔悴,在宫殿中孤独地徘徊,眼中满是悔恨。他看到曾经繁华的咸阳城,如今已变成一片废墟,残垣断壁间,只有乌鸦在凄惨地鸣叫。
扶苏在幻境中痛哭流涕,他的泪水顺着脸颊滑落,打湿了衣衫。他跪地高呼:“为何会如此?难道仁政无法挽救天下吗?”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幻境中回荡,充满了痛苦和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