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他得给余姑娘名分。
有名份就得在宫中过日子,接受繁文缛节的考验。
见蒋姑娘那样决绝,他担心余姑娘心底里也不喜欢他。
他不停地猜测,假如余姑娘不喜欢他,到底会不喜欢他什么呢?
五品以下京官在牢子里待一个晚上。
李东阳第二天上一份奏章。
他在奏章里写道,匿名信出于一人,其阴谋诡计正欲于稠人广众之中掩其形迹而遂其诈,各官仓促拜起,岂能知见?
况一人之外,皆无罪之人,并加处置,互相惊疑。
且天气炎热,狱气熏蒸,若拘禁数日,人将不自保。
刘瑾看他的奏章时收到密报,匿名信是对他不满的内官所为。
第二天,刘瑾才下令放了他们。
发生这件事,刘瑾却实实在捞到好处。
征得正德同意,将侥幸逃过一难、有名无实的司礼监掌印李荣发配到南京充净军。
刘瑾顺理成章接任掌印太监。
他一直防备李荣伺机反扑。可真正发生了,虽然有惊无险,他也吓得不轻。
黄伟说错一句话,也跟着倒霉。
刘瑾还通过这件事,发觉内官更不可靠。
他必须有大量只听命于自己的亲信。要有一个像东、西厂那样的机构。
两天后,经正德同意,刘瑾着手组建一个与东、西厂并行的机构。
刘瑾折辱百官没个谱,在那些官员放出来后,李东阳又上疏建言宽恤。
这回针对还在牢子里的马中锡那些人。
奏章发到户部。
户部覆奏,说粮草亏折,责任在专司,巡抚官总领大纲,宜从轻发落。
刘瑾在户部的覆奏上以正德的名义狂批数百言,大意是那些人都不能从轻发落。
户部尚书顾佐,是在韩文去职后接任的。
刘瑾对韩文恨之入骨,必要置之死地而后快。
他搜罗罪名,要顾佐作证,顾佐不干,刘瑾早就连他也恨上了。
部议时,顾佐又为马中锡等人说话。
刘瑾发觉,没有尽早撤顾佐的职,是大大的错误。
李东阳名为首辅,远不如刘瑾有权,日子过得十分窝囊。
不明真相的,将天下官员受此大祸的责任,都推在他身上。他是既窝囊又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