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带着一旅在大同外围袭扰的时候,李志坚率领二旅和所有的游击区队则开始对涞源方向过来的的两个师团展开袭扰。
李志坚发现在骑兵军广泛应用地雷阵后,日军对于这种战术已经警觉,前线汽车拖着不少圆木,并且都是坦克开路,在坦克前有着巨大的滚动筒来应对随时可能的地雷阵,面对日军坦克的这种扫雷装置,现在骑兵军也已经无可奈何。
同时日军派往前线的尖兵队伍非常多,新三师原本选下的伏击日军地点,最后都成了和日军尖兵的角逐之地,好在是提前布防,大多还是新三师占了上风。
不过对于日军坦克开路来排雷的办法,李志坚则是玩起了冷炮战术。由于日军尖兵的干扰,迫击炮的射程太近,无法在偷袭中发挥作用,李志坚就直接将山炮拿出来,改进后的晋造75毫米山炮的射程达到了七公里,日军尖兵无法突破这个范围。
李杰在率领一旅到敌后的时候,山炮都没有携带,全旅6门山炮都留在了师里,李志坚选择好要伏击的地形后,将全师24门山炮都布置好,日军坦克到来时,即按照了望手的指挥,按照标住好的射击诸元进行射击。
虽然距离较远,但是24门炮的集团轰炸下,也产生了一些战果。日军的坦克皮薄,被砸中后一般都无法幸存,看到坦克被火炮炸毁,坦克后方的日军指挥官再顾不上顾忌雷场,直接派兵开始向前试探攻击,并且架炮准备反击,而日军的试探进攻正好进入新三师布置的雷场中。
在随后日军的扫雷过程中,新三师组织侦察连等部队快速穿插,其余部队上前和日军尖兵小队纠缠,给侦察连创造机会用冷枪击杀日军扫雷工兵。
日军指挥官只能用炮兵轰炸来引爆雷场,同时对新三师山炮进行反制。
不过日军重炮的布置,需要的时间相对较久,且日军的重炮,对于较近距离的山头反斜面属于盲区无法展开。所以布置好的炮兵只能向通过弹道计算出的新三师炮兵阵地轰炸。
李志坚让偷袭的炮兵打掉日军扫雷坦克后就后撤。日军想不到的是,李志坚将24门山炮用挎斗摩托进行牵引,在平坦的地方牵引力还是足够的,实现了打完就跑。
日军的飞机在不久后也到达了作战上空,不过飞机到达后,根本没能发现什么踪影,面前阻挡他们的中国军队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经过日军侦察飞机的确认,日军的炮兵轰炸最终都炸到了空地上。
不过日军随后的行为,也给李志坚和新三师上了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