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8月,俄国某处的废弃建筑内。
“列宁同志!您平安无事,真是太好了!”
“太好了,你们也没被沙俄的秘密警察抓住。”
“不过是运气罢了。”
这个后来推翻俄罗斯帝国、建立苏维埃联盟,将整个西方世界笼罩在赤色恐怖中的“红色梦魇”——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此时正面带苦涩地看着眼前这些满脸疲惫却又坚毅的革命同志们,咬紧了嘴唇。
1900年,列宁离开俄罗斯帝国,辗转于西欧各地。看到“圣安德烈节大屠杀”后,他立即返回俄国,领导全国总罢工,并主张用武力推翻俄罗斯帝国,让工人阶级立即掌握政权。
但派系内斗再次拖了他的后腿。
从党刊《火星报》编辑部的组建开始,列宁与尤里·马尔托夫领导的孟什维克分道扬镳。孟什维克批评列宁及其领导的布尔什维克的方式过于暴力,激烈反对。
在这样紧要的关头,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陷入了激烈的内部分裂。
列宁对马尔托夫和孟什维克仍然抱有“和平革命”幻想、不顾现实的行为感到厌恶,但毫无办法。
甚至,孟什维克中的一部分人还因为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布的“七月宣言”而认为局势已经足够了,并试图抽身。
列宁无法理解。
那个对时代潮流一无所知的无能沙皇,真的会信守承诺吗?
在他看来,这绝不可能。
沙皇与贵族只是在革命烈焰暂时平息时装模作样,他们迟早会背弃对俄国人民的承诺,恢复过去的旧秩序。
不过,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并没有阻止沙皇的“自掘坟墓”,反而暗自庆幸。
毕竟,一个愚蠢至极的政府,反而更有助于革命的成功。
正因如此,列宁格外警惕在彼得格勒崭露头角的政治新星——斯托雷平。
这个人太过能干,甚至称得上危险。
更糟的是,他与改革派维特步调一致,对列宁与革命家们而言,比尼古拉二世还要威胁巨大。
这是一种矛盾的情形。对于革命者来说,残忍无能的对手反倒是助力,而有能力且推进改革的敌人却是最大的绊脚石。
如果俄罗斯帝国通过改革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那些曾支持革命的民众就会逐渐散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