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穆特,这段时间你作为总参谋长尽忠职守,辛苦了。从现在开始,希望你能继续辅佐我,担任战争大臣。”
“是,陛下。我定不负陛下的信任。”
不久之后,威廉二世正式任命毛奇为普鲁士战争大臣,并解除其总参谋长职务。
令人意外的是,毛奇对此毫无异议,顺从地接受了任命。
毕竟,皇帝并非要将他驱逐,而且他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太好。
‘反倒像是松了口气的样子。或许他自己也承受着难以超越那位伟大叔父的巨大压力吧。’
毛奇的心理素质堪称玻璃心,不过至少他对自己的能耐有清醒的认知。
在原本的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毛奇的无能表现让皇帝大为光火,屡次斥责他。而他在委屈之余,也从未觉得自己比得上叔父大毛奇,甚至曾带着哭腔承认这一点。
他比不上自己的叔父,这是他本人最清楚不过的事实。但偏偏,外界都期待他能像大毛奇那样展现卓越的才能,这无疑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
总之,随着毛奇卸任总参谋长,威廉二世召见了汉斯和总理比洛,开始物色继任者。
“马肯森将军如何?”
比洛总理率先开口,推荐了有“最后的骠骑兵”之称的奥古斯特·冯·马肯森(Anton Ludwig August von Mackensen)。
虽然他在晚年因反对纳粹而被希特勒以土地收买,选择沉默(顺带一提,那片土地本是皇室所有,这让威廉二世气得直发抖),但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是一位杰出的名将。
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与自己的黄金搭档、外号“斯芬克斯”的汉斯·冯·塞克特(Johannes Friedrich Leopold von Seeckt)一道,在东线战场及罗马尼亚等地取得了赫赫战功。
然而,皇帝却不甚满意。
“嗯,马肯森的能力确实不俗,我也很信任他。但战马不能永远关在马厩里,他更适合驰骋沙场,而非坐镇参谋本部。”
“那么,保罗·冯·兴登堡(Paul Ludwig von Beneckendorf und von Hindenburg)大将如何?”
“他今年三月已经退役了。”
“啊,对哦。”
比洛总理像是刚想起来般,咂舌了咂舌。
当然,就算他没退役,汉斯也不会同意。
倒不是因为他是个铁杆军国主义者。毕竟现今的德意志帝国,想在军队里找个不是军国主义者的人,比大海捞针还难。要是对此斤斤计较,那根本别想在帝国政坛立足。
真正的问题在于,兴登堡不仅是散布“背后中伤论”的主谋,更是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将权力拱手交给希特勒,亲手终结了德国的民主政治。
况且就算不论这些,就单论他的年纪和固执程度而言,汉斯也认为他极可能和自己合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