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儒身为师范生,曾经系统研习过发展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深入的钻研与学习,他对人类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均有着颇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再说静儿,她对自己的家庭有着独到的认知。她深切地体会到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她与母亲之间那种紧密的关系,使她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赖并非单纯地源于物质需求,更多的是出自情感的寄托以及精神的支撑。
母亲恰似那永远可供依靠的温暖港湾,这是儿童早期情感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家庭这个社会基本单元里,母亲往往是孩子情感依托的核心部分,尤其在孩子年幼之际。
静儿的小房间,还有她和妈妈共同创作的画作,这些无一不是家庭情感纽带的象征。对于静儿来说,这些事物象征着家庭的归属感与安全感。
当她处在姥姥家这个相对陌生的环境之中时,对原生家庭的思念就越发强烈。并且,静儿的懂事也是她在家庭环境影响下对社会角色认知的一种体现。她觉察到妈妈的辛苦,并且愿意主动承担一部分家庭责任,这是在家庭观念的熏陶下初步形成的利他行为意识,这将对她日后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静儿的成长,鸿儒不禁回想起自己的往昔。童年的时候,无论身处何地,母亲都会把他带在身边。然而,到了继父家里之后,那种被敌视的遭遇,让他感受深刻。那时的他还年幼,不懂得什么是归属感,什么是安全感,只知道母亲所在之处才是最安全的地方。
鸿儒望着静儿从城里回来后的那副模样,心里满是心疼。静儿本是个活泼的孩子,可在城里的那段经历似乎让她变得有些沉默寡言,真担心她会留下童年创伤。鸿儒想把静儿接回来,让她重新回到熟悉的环境里,也许能让她慢慢好起来。
于是,鸿儒和妻子秋盈商量这件事。秋盈正坐在那张有些破旧的木凳上,给襁褓中的孩子喂奶。她听到鸿儒的话后,脸色瞬间变了。
“你说接回来就接回来?我现在精力已经很有限了。”秋盈皱着眉头,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抱怨,“你看看,生育这几个孩子已经把我的耐心消耗得差不多了。我每天没黑没夜地照顾这个小的,你知道我有多累吗?我从一开始就不想要这么多孩子的。鸿儒也好,谁也好,我都不想要这么多孩子。”
鸿儒站在一旁,心里有些不是滋味。鸿儒知道秋盈的辛苦,鸿儒说可静儿也是我们的孩子,我怎么能眼睁睁地看着她有心理阴影而不管呢?
“秋盈,我知道你累,但是静儿也是我们的骨肉啊。她现在这个样子,我实在是放心不下。”我试图劝说。
秋盈却提高了声音:“你放心不下,你倒是照顾啊。你每天忙着外面的事情,家里的这些琐碎都丢给我。我又不是铁打的,我也有我的极限。”
鸿儒有些生气地回道:“我在外面忙还不是为了这个家?现在静儿需要我们,你怎么就不能理解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