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的管理智慧与数字魔咒风波
岁末的校园被节日的氛围笼罩,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刘梅作为社团负责人,正为年末总结和评优的事情发愁。她在微信上向雅客大倒苦水:“雅客,这马上年底了,社团要做总结和评优,我完全没头绪。到底评几个优秀合适呢?标准怎么定才能让大家都心服口服,我真是一点思路都没有。”
雅客看着消息,沉思片刻,回复道:“刘梅,我给你讲个故事,听完你或许就有方向了。在一家公司里,老板召开全员大会,公布了今年的销售计划。为了激励员工冲业绩,老板设立了高额奖金,只有业绩排名前二的员工能拿到。”
“员工们开完大会就私下聚在一起开起了小会。业绩不太好的员工们觉得,30个人里只有3个人能拿高额奖金,这概率太低了,还不如大家把业务提成凑在一起平均分配,奖金也平分算了。但那些干劲十足的员工却不这么想,他们主张各凭本事,有信心拿第一名的甚至拍着胸脯说,要是拿了奖,愿意拿出一半奖金请大家吃饭。”
“那些觉得老板在‘算计’他们的员工,不停地抱怨,说除了中奖的那几个人,其他人的提成又没变,这激励根本没什么意思。可积极的员工却觉得,不管老板用什么策略,自己努力提升业绩才是关键。到了聚餐的时候,那些消极的员工还理所当然地让有望得奖的人结账,理由是他们肯定能得奖 。”
发完这些,雅客又接着补充:“你看,同样的激励措施,不同员工的反应天差地别。社团评优也是一个道理,标准要是定得太死板或者不合理,很容易让成员们觉得不公平,产生不满情绪。”
刘梅认真看完雅客发来的内容,心中的疑惑渐渐消散,回复道:“我明白了,评优不能只看单一的标准,得综合考虑成员们的各方面表现,比如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对社团的贡献、自身的成长进步等等。而且奖项设置也可以多样化一些,让更多人有机会得到认可。”
雅客回复道:“没错,这样既可以激励大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又能让每个人的付出都得到应有的肯定,社团才能更有凝聚力。”
这次交流后,刘梅心中有了清晰的规划,准备着手制定合理的评优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