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突破困境与全新机遇
在与国际科研团队合作推进再生医学研究的这段时间里,林羽的实验室可谓是热闹非凡。不同肤色、不同背景的科研人员穿梭其中,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闪烁着指示灯,不断发出细微的运转声。
林羽团队与合作方共同承担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探索如何在更短的时间内,让3D打印的器官模型实现更完整的功能化。在一次紧张的实验过程中,团队成员们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仪器上的数据变化。负责操作实验设备的小李,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他紧紧盯着显示屏,双手熟练地调整着参数。然而,当实验进行到关键阶段时,打印出的器官组织却出现了严重的结构缺陷,这一结果让整个实验室的气氛瞬间变得压抑起来。
团队成员们围坐在一起,开始了激烈的讨论。来自国外合作团队的专家大卫皱着眉头说:“按照我们之前的理论模型,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在材料的选择上出现了偏差?”林羽沉思片刻后说道:“我们再仔细检查一遍实验流程,从原材料的采购源头,到每一步的操作细节,都不能放过。”于是,大家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对实验的各个环节展开了细致的排查。
经过连续两天两夜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在运输过程中,部分原材料受到了轻微的温度影响,虽然影响看似微小,但却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找到了问题,团队迅速调整方案,重新采购了原材料,并加强了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监控。
解决了材料问题后,实验重新步入正轨。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不断优化实验方案。他们尝试了多种新的打印算法和细胞培养环境,终于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在一次关键的实验中,成功打印出了具有初步生理功能的小型肝脏组织,这一成果让整个团队都为之欢呼雀跃。
然而,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好好庆祝,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随着研究的深入,资金短缺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再生医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用于购买昂贵的实验设备、原材料以及支付科研人员的薪酬。虽然之前得到了一些科研基金的支持,但面对如此庞大的研究项目,这些资金远远不够。
林羽意识到,必须尽快寻找新的资金来源。他开始频繁地与各大科研基金会、医疗企业进行沟通,向他们详细介绍团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前景,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在一次与一家大型医疗企业的洽谈中,企业负责人对林羽团队的研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苛刻的条件。他们希望在研究成果商业化后,能够获得大部分的利润分成,并且对研究方向有一定的干预权。
林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急需这笔资金来维持研究的继续进行;另一方面,他又担心企业过度的干预会影响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回到实验室后,他与团队成员们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这个问题。团队成员们各抒己见,有的认为应该接受企业的条件,毕竟没有资金,研究将无法继续;有的则坚决反对,认为这样会让研究成果沦为企业赚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