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说完,场上安静少顷,又有几位与顾家曾来往的老臣暗暗附和:是啊,当年顾家在北境名声极盛,旧部残余或许有助于平定当前骚动。朝廷若能示好“顾家系”兵士,重新收拢军心,边关就不至于陷入混乱。
这番话带着某种“为顾家昭雪”的暗示,太子听在耳里极其不快,皇帝却若有所思。
萧靖寒脑中灵光一闪:若真能重启对北境旧部的激励或收编,一方面能制止战乱,另一方面也能收集更多顾家旧案证据。然而自己若主动请缨,是否会引起皇帝与太子疑心?可事到如今,他不得不一试。
正当他踌躇之际,皇帝忽然抬眼看向他,淡淡问道:“九王爷,你在边关长大,对那片土地多少有些了解。如今战事突起,你可愿前往?”
萧靖寒心神猛地一震,暗道:皇帝果然还在衡量我与太子的平衡。自己若此刻表示拒绝,就等于放弃机会,也显得没有担当;若表示愿意领兵,势必要面临太子与朝中保守派的掣肘。“既是父皇有此问,儿臣岂敢推诿?”他先含蓄回答,随后又拱手补充,“只是儿臣以往病体缠身,朝堂中或有质疑——望父皇三思。”
皇帝眯起眼睛,似在打量萧靖寒:“朕知道你身体已大有好转,多次见你奔波并无不适。若你真有心替朕分忧,就别再用病体做借口。”
萧靖寒心中一凛,皇帝这话颇有试探意味。若再遮掩“病症”,恐被皇帝怀疑。于是他索性一咬牙,躬身道:“儿臣愿意出征,为朝廷稳定尽绵薄之力。”
这无疑是一种表态,也是一种赌注。果然,太子面色一沉,还没等皇帝再说话,他就冷笑:“九弟素来没掌过兵权,贸然领军会否不妥?边关战事凶险,非得老成谋略之人坐镇。更何况,顾家残部对你心怀好感,一旦与外敌接触,会不会发生什么‘里应外合’的诡异局面?”
此言一出,不少大臣心知太子在给九王爷挖坑:若九王爷在边关遇上顾家旧部,极可能形成一支私兵,对皇权构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