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华灯初上,京城一所知名大学的经济学教室里灯火通明。窗外,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而室内,却是一片热烈而专注的氛围。
讲台上,一位中年男子正慷慨激昂地讲述着,他便是经济学界的知名教授——林浩。林浩身材高大,面容清癯,鼻梁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眼神深邃而睿智。他身穿一件深色西装,搭配一条白色衬衫,显得既庄重又不失学者风范。
台下,学生们正襟危坐,目光紧紧锁定在林浩身上,生怕错过他口中的每一个字。其中,一位名叫苏晴的女生尤为引人注目。她长发披肩,面容清秀,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她身穿一件浅蓝色毛衣,搭配一条深色牛仔裤,简约而不失优雅。
“同学们,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林浩的声音浑厚有力,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20世纪90年代初,整个国际主流经济学术界都认为苏联和东欧的‘休克疗法’会比较成功,而中国采取的渐进式的双轨制改革是最糟糕的。然而,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们的脸。”
说到这里,林浩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台下的学生们,仿佛在寻找着共鸣。苏晴的目光紧紧跟随林浩,她的心跳随着林浩的话语而加速,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当时,多数经济学家认为计划体制不如市场体制,而双轨制的体制又不如计划体制。”林浩继续说道,“可是,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回头再看,那些按照当时被认为是比较正确的方法来改革的国家,经济绩效很差,而被认为采用了最差的方式来改革的中国,经济却取得了持续的增长。”
林浩的话语在教室里回荡,学生们都陷入了沉思。苏晴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人们脸上洋溢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期待;而苏联和东欧地区,却陷入了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的泥潭。
“这说明什么?”林浩突然提高了音量,“这说明现有的主流经济学理论有相当大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这些理论,而应该从我国的实际问题出发,去寻找真正能够解释我国现象的理论。”
林浩的话语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苏晴心中的一扇大门。她突然意识到,经济学并不是一门死板的学问,而是一门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的科学。
“我在课堂上也常讲我的导师舒尔茨教授——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的故事。”林浩的声音再次响起,“他曾经对欧洲从工业革命后到现在近三个世纪的主要社会变革进行过考察。他发现,重要的社会变革都会受当时的主流思想的影响,可是事后证明这些主流思想经常是错的。”
林浩的话语让苏晴陷入了更深的思考。她想起了自己曾经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盲目崇拜,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和迷茫。现在,她终于明白,只有敢于质疑和创新,才能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