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节,秋风萧瑟,岳麓书院内古木参天,落叶飘零。曾如常身着青衫,手持书卷,漫步于书院小径,心中思索着洋务运动之利弊。忽闻远处传来朗朗读书声,他循声走去,只见一群青年学子正端坐于讲堂之上,聆听一位老夫子讲学。
老夫子须发皆白,手持戒尺,声音洪亮:“今日之世变,犹如春秋战国之乱世,然吾辈当以古人之智慧,顺应时势,变革图强。如孔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当以包容之心,吸纳各方之长,共谋国家之发展。”
曾如常闻言,心中一动,暗道:“此言深得我心。”他悄然步入讲堂,坐于末尾,静听老夫子讲学。老夫子讲罢,学子们纷纷提问,曾如常亦起身问道:“敢问夫子,洋务运动乃我辈顺应时势之举,然其中利弊如何?”
老夫子微微一笑,道:“洋务运动,利在于学习西方科技,强兵富国;弊则在于未能彻底改变旧有之体制与观念。然吾深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二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大业。”
曾如常闻言,豁然开朗,拱手道:“夫子之言,如拨云见日,令晚生茅塞顿开。”
时光荏苒,转眼间已是光绪年间。曾如常已步入仕途,担任长沙府知府。一日,他处理完公务,正欲回府休息,忽闻府外吵闹之声,他眉头一皱,走出门外查看。
只见一群百姓正围着一名身着洋装的青年,指指点点,议论纷纷。青年面色焦急,似乎欲辩无言。曾如常走上前来,问道:“何事喧哗?”
一名百姓上前道:“大人,此人乃是一洋人,欲在我长沙开设学堂,传授西方学问,我等恐其祸乱民心,特来阻止。”
曾如常闻言,目光如炬,扫视众人一眼,道:“洋人开设学堂,传授西方学问,乃我辈顺应时势之举,尔等何出此言?”
百姓们闻言,面面相觑,一时无言。曾如常转向青年,道:“你欲开设学堂,传授何等学问?”
青年躬身行礼,道:“晚生欲开设之学堂,名为‘自强学堂’,旨在传授西方科技与管理经验,培养新式人才,以助我中华崛起。”
曾如常闻言,点头赞许,道:“好!你既有此志向,本官自当全力支持。”
他转身对百姓道:“尔等当知,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势。我辈当以开放之心态,吸纳西方之长,方能自强于世界。”
百姓们闻言,纷纷点头称是。曾如常挥手示意,众人散去,他则与青年并肩步入府衙,共商学堂之事。
数年之后,曾如常已升任直隶总督,驻节天津。一日,他接到报案,称天津教堂发生教案,洋人被杀,局势紧张。他眉头紧锁,立即率兵前往教堂查看。
只见教堂外已围满了百姓,群情激愤,高呼“杀洋人,灭邪教”之口号。曾如常步入教堂,只见遍地狼藉,洋人尸体横陈。他心中一沉,深知此事处理不当,必将引发外交争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