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注定是中国股市难忘的一年。从牛市起步到疯牛的形成,再到股灾爆发流动性完全丧失,监管当局出手救市后又遭人民币贬值预期打压,政府不得不全球安抚,这一切仅仅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如梦亦如幻。
由于传统经济的不景气,银行收缩信贷,无风险收益率持续下滑,央行主动或被动降息,但无益于信贷等传统方式融资规模的提升。
似乎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间接融资难以发力,直接融资就成为了新的期盼。中国股市就是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被赋予了政治色彩。
为了营造一个能够帮助债务问题缓解和经济转型的大牛市,中国股市迎来了奔放的黄金时期。
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的名义下完全丧失,金融创新的快速推进又夹杂着浓厚的草莽色彩。
证券这个利益链上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监管的放松令大家愿意承担更多的风险,以获取更多的利益,不仅从股价的上涨中,还从市场的功能上。
券商融资补充资本金投向创新业务,业务线各种积极推进,甚至银行也通过各种方式绕开各种限制、以看似合规的方式参与到了股市之中,民间资金更是肆无忌惮的直接或间接入市。
一时间,中国股市的杠杆率急升,推动了1月份剧烈震荡后急不可耐的疯牛形成。
疯狂的上涨总有尽头,尽管人们并不知道它何时到来。在狂热情绪中,许许多多的风险信号被人有意无意的忽视。
比如高风险偏好的资金已经大规模入市,而市场还在憧憬资产配置的大转移。
比如机构和投资者净多仓位大规模提升,几乎买完了市场上的流动性,还在指望更多场外资金的入市。
比如当市场波动率再一次显着持续的上升时,没有人意识到这意味着流动性出了问题。
直到大部分人尽可能加足杠杆站在山峰上时,才开始有人意识到自己的脚下好像已经没有太多人了。
有些投资者在狂热的情绪中对流动性风险置若罔闻,认为以当时指数顶峰时的成交额并不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且相信有股指期货的做空就不怕现货兑现不了。
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市场波动率的急剧上升。波动率的急剧上升其实意味着,市场参与者为了买入或卖出股票,需要支付更多的溢价,而这些溢价隐含的就是流动性风险。
中国股市疯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杠杆的过度运用,中国股市闪电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杠杆的过度运用。极高水平的杠杆是一把双刃剑。
于是就在一瞬间,股灾从天而降,演变到最后就成了所有人为了逃出市场,不计成本的抛售股票,在股灾最极端的情况下,市场大部分股票都是无量跌停,并持续了数日。
资本市场没有新鲜事,在市场上不断输钱的人正是那些不能抵御郁金香球茎热一类事件且被其冲昏头脑的人,想在股市赚钱,需要避免受到诱惑时情不自禁的将自己的资金投向短期快速致富的投机盛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