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垂直电商开始大范围消退,陈景云记得那时的自己委身凡客诚品,衣品曾被格外赞颂,后来凡客诚品也完蛋了,陈景云又成了乡下人打扮。
2014年是O2O热,高峰时保守估计活跃的相关创业公司多达两万家。一年后,几乎全部O2O领域都出现了“死亡潮”,生鲜O2O死亡率高达99%。
2015年就不说了,啥也热,还没真正热透就凉透了。
最失败的是钢贸B2B,刚出站即夭折,倒是P2P互联网金融热度不减,以及眼下正在发生的直播热。
这些热潮基本都呈现出“创业者一窝蜂跟进”“窗口期极短”“高峰期后成批死亡或低迷”的泡沫化特点。
风口交替上位、下位、追风的创业者换了一拨又一拨,唯有资本连续坐庄。
陈景云也算资本,可陈景云想哭都哭不出来了。
答应老婆去远行,去看星辰大海,去干什么都行,可自己为什么又下重注,搞什么基金创投?
陈景云躲过了股市2007年的6124点、躲过了2015年的5178点,躲过了比特币的三次暴跌,难道这一次,难逃生天?
2015年6月,刘姝威采用传统企业研究法,公开炮轰了行走在互联网逻辑下大肆烧钱培育终端市场的乐视。当即,刘姝威遭遇口诛笔伐、舆论称其“完全不懂一家互联网公司”,完败给了互联网思维。
在此之前,许小年逐条批判互联网思维,称其似是而非完全没必要,以补贴换忠诚更属误导。结果,许小年被指“对互联网思维一窍不通。”
如今看来,刘姝威、许小年又是如何的具有先见之明——投资人不计投资回报周期一味地“喂养”互联网企业,真的有可能烧死企业也烧死自己。
既然顶层的投资逻辑都已出现问题,投资人自然而然也会趋于冷静、理性,不敢再继续任性的砸钱了。
当创业者,乃至投资人都在思考自己的逻辑问题时,寒冬不期而至。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些被吹捧了四五年的“互联网单词”,为何会如此不堪一击?
真相可能是,我们陷入了除创业者数量、热钱规模之外的第三种泛滥:商业模式的泛滥。
商业模式的雷同、泛滥,直接结果就是模式创新地边际效益下降,只能依靠增加传统生产要素如人力、资本的数量来提高效益,所有曾经带来过伟大公司的互联网底层逻辑都陷入了平庸。
这是病,需要治!陈景云决定召开公司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