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还未到夜里,明月未现,但今天天气晴朗,微风缓缓,不见寒秋微凉之意,是个好日子。
苏辙笑着点点头,说道:“兄长此词甚妙,感情真挚,现在我已经接收到了兄长对我的思念。”
苏洵看着兄弟两个笑着闹着,之前看着辛弃疾的生平而生的郁气也消了几分。
苏轼对着自己弟弟挤眉弄眼,看见父亲眉头舒展,也是微微松了一口气。
靖康之难是他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现下朝廷肯定已经讨论开了。
【相比较于辛赞亲眼看着北宋沦亡,辛弃疾生长在金人治下的北地,苏轼经历坎坷,但也勉强还算是幸运。
他一生历经五朝,生活在北宋尚且比较安逸的时候,虽也有战事发生,但也不至于大动干戈。待到了宋徽宗时期,苏轼更是早早离世,免去了经历国破家亡的痛苦。】
玉不识话音一转,天幕上投映的湛湛明月似乎也给直播联通的这些时空带来了几分清凉。
大家望着这轮美丽圆满的皓月,也涌起了一股柔情。各个时空时间各异,但正如玉不识所说的,思念的力量是可以穿透时空的,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虽是写的中秋,但大家的情感是共通的。
不过,大家也是有些不同的意见。
“人与人之间,比惨就没必要吧。”
“而且,两人经历不同,都有着各自的成就,也很不必这样比较。”
在他们看来,苏轼和辛弃疾在各自的领域上都是鼎鼎有名之人,大可不必这样比较谁更幸运与否,时代不同,都说“宁做太平狗,不做乱世人”,两人比较也没什么意义。
至于作诗比赋,两人都是大家,就更没有比较的意义了。
玉不识不知道他们的谈话,但她也就是顺嘴一提,这些人对她来说都太远了。现在她已经说起了苏轼的这首传唱千年的中秋词。
【苏轼是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