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诸朝一起看直播:从诗词到历史> 第58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8章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1)(2 / 2)

靖康之难,不仅是她一人受到影响,这是危及国家之本的大事,没有人能够轻易摆脱这场漫长而残酷的战乱。

在她租住的小院外面,主人家们探头探脑,看着这位流泪的女子神色怪异。这位前来借住的女子,带着大量的行李,一看就是北边逃难过来的,看来就是个富人家的夫人小姐。现在看着天幕又哭又笑的,又是个什么情况?

李清照没有注意到外面的情况,她本就是性情坚毅之人,加上一路的磨砺,她很快消去刚刚的伤怀,听说圣上已经定下临安为南宋行在,暂且安顿下来了,她也得抓紧整顿一番,好继续赶路。

【从这首词便可以看出来,李清照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生活优裕,家中藏书甚富,在家庭的熏陶下,她自小就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加上父母宠爱,家庭氛围开明,性格开朗的她过着很是舒心的生活。

而她早期的作品也都是一些可爱的少女情思,细腻婉约,可以说,这首《如梦令》一出,就轰动了当时的盛京词坛,李清照也因此名声大噪。】

【初露锋芒后,李清照就不断地作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里面也还有一个趣事。说起来李清照和苏轼是没有什么关系的,甚至李清照还在《词作》里批评过苏轼的词不协音律。但为何又提到这一点呢?因为也有人认为李清照之父李格非是“苏门后四学士”,而李清照这不就是苏轼的徒孙,关系这不就是来了?

不过其实这样说也是比较牵强的,李格非和苏轼关系是有,但不多,据记载也只有一句“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只是北宋的文坛就是这样,互相认识,关系紧密。】

【好了,题外话说完了,我们回到李清照和她的诗词上来。

和美的家庭,繁华的汴京,让李清照度过了四年的美好生活。

这四年里,她的作品都是明朗欢快的,比如她的另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以及《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笔下满是少女情思,婉转可爱。

而她的婚后的生活也没有差很多。

18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比自己大3岁的赵明诚,两人琴瑟和谐,恩爱非常,常常一同作词吟对,赏鉴好收集古石玉器,很有共同语言,两人是夫妻也是知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她和丈夫短暂分别后的思念。

但总体来说,曾经的自由、思念都是美好的。】

苏轼闻言微微挑眉。

“……未来学生的女儿吗?”

“兄长,容我提醒你,天幕上也说了,这关系不尽真实,更可能是后人杜撰。”

“有关系,但不多。人家还批评你呢,这个倒是真的。”

苏轼挠挠头,对着弟弟的话无动于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她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