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当时荆州豪门蔡氏将二女嫁给了刘表和黄承彦,这足以说明黄承彦是荆州城里拔尖的青年俊杰。于是,靠着老丈人的关系,诸葛亮虽隐居家中,却能时时掌握天下动态。在刘备造访草庐时,诸葛亮一口气说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其中,自然离不开老丈人提供的信息渠道。
试想下,一个寻常乡野村夫怎会如此洞悉天下大势?诸葛亮若无准确的信息源,怎会将国家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呢?
最后,看看诸葛亮的同窗圈。
中国人讲究人情世故,同窗之谊向来是重要的交际圈。
那么,诸葛亮有哪些知名同窗呢?
第一个,是司马徽私学出身的庞统,庞统的能力自无需多提,他或许是三国时代唯一一位水平能与卧龙比肩的角色。
此外,襄阳人向朗亦是诸葛亮的同窗好友,年轻时的向朗与徐庶走得比较近。更何况,从向朗后期担任蜀汉左将军的情况来看,他与庞统一样,都得到了老同学的照顾,成功跻身蜀汉名臣。
第二个,在诸葛亮的同门中,还有一个知名度不太高的尹默。
尹默精通经史子集,在出师后常年从事文化教育工作。在投身蜀汉以后,尹默被诸葛亮任命为军师祭酒,位高权重。正所谓“出门靠朋友”,诸葛亮的朋友圈同样是他获得成功的绝佳助力。
三国时期,襄阳地区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说的就是出身于马氏的名士马良马季常。他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诸葛亮在信中称马良为‘尊兄’。要知道,时人仅会对同族同辈的长辈用这句敬语。所以,诸葛亮极有可能已与马良义结金兰,或两人之间有亲缘关系。
由此可见,这位位列‘蜀汉十四文臣’的名士,显然是诸葛亮从政的一大臂膀。
此外,在《襄阳记》里,还有一位绝世英才习祯,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极高,仅次于诸葛亮及庞统。说起来,这习祯也与诸葛亮有亲缘关系。
除马良、习祯之外,诸葛亮和崔州平、石韬、孟建、徐庶这几位名士都关系匪浅。
因此,从诸葛亮的‘圈子’里,我们能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人获得成功绝不是运气使然,不论身怀多大的能力和才华,也不可能真的‘横空出世’。一个人的成名,肯定要经过前期大量的准备。诚然,知识的储备和眼界的提高是重中之重,但‘圈子’的作用亦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