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真正引发全民反攻流量的事件,还是神片《上海堡垒》的成功上映。
由流量主导的作品第一次面临滑铁卢,观众们疯狂倒油之下,算是彻底撕下了整条畸形产业链的遮羞布,自此之后,市场才渐渐重回理智。
后世大家是吃过教训的,才弄明白流量的利弊,但现在哪里有那么多事?别人借题发挥,未尝没有浑水摸鱼,搞臭凌平的想法在里头。
毕竟凌平自己说的未尝一败,只要《怦然心动》票房不利,后续可议论的东西就多了。
而且这些人特鸡贼,他们不和你谈实际,开口就是‘专家说的’、‘教授说的’,硬生生想把舆论话题掰扯成学术问题。
这个年代的专家还没有变成“砖家”,很大一部分老百姓对于学者仍是十分迷信,面对这种无赖招数,你甚至都没法跟他们好好解释。
所以这件事明面上看着影响不大,但私底下干系不小,特别是热度一起来,舆论会往哪里发展,就更难以判断。
这个时候凌平如果不引导,一些极端粉丝难免不会搞出什么极端操作。
一旦引发某些社会问题,那些人口中所谓“流量有罪”论,也就算是有了实证了。
所以当时凌平的选择并不多,要么硬刚,要么躺平任嘲。
以他的性格,躺平是绝不可能的,干脆趁着粉丝们逐渐狂热的情绪,叫她们用票房来打脸,也算是一种变相的引导和宣泄。
现在来看,凌平赌对了,以文艺片之身豪取2700万首日票房,连国内那些商业大片都得望其项背,谁来了不得说一句“真流量”?
凌平倒是没有选择对这些人穷追猛打,只是轻描淡写地发了一句:“黑子,说话!”
仅仅这一句,嘲讽意味便已经拉满,更胜过粉丝问候对方爸妈一万句。
侮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在对方最擅长的领域击败他!
而此时此刻,那些试图证明流量不利于电影产业发展的精英们,也全都噤声了。
不然能怎么办呢?
面对首日2700多万的票房,先前所有的嘴炮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
娱乐圈到底是个以实绩论成败的地方,你就算说的再天花乱坠,只要“流量”能帮资本家们赚到红彤彤的钞票,所谓“流量有罪”的观点,实际上就已经失去了其存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