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妁是兔国历史上早期着名的女医生,从小就对药草有兴趣,十几岁就上山采药,捣烂後给乡亲们敷治外伤,平时只要有郎中路过总是虚心请教,日积月累学到了许多医药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一次从外地抬来了一位腹部膨隆的病人,肚子比将要临产的孕妇还大,脐眼突出身躯瘦得皮包骨,气息奄奄似乎下一刻就要一命呜呼,
义妁仔细诊视後取出几根银针在病人腹部和腿部一连扎了几下,又取出一包药粉撒在病人脐眼上,用热水浸湿的绢帛裹住并给病人喂服中药,几天後病人的肿胀渐渐消退,不到十天工夫病人就可起床活动,后来此事被汉武帝得知便将她征入宫封为女侍医,专为皇太后治病深得太后信任,鲍姑也是—代女名医,其夫葛洪是晋代着名炼丹家,
更是兔国十大名医之一,由於长期耳濡目染和家庭影响给她行医治病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期跟随丈夫在广东罗浮山炼丹行医、为民治病、施惠於民,故岭南—带民众尊称她为“鲍於姑”,鲍姑行医采药足迹遍及广州、南海、惠阳、博罗等地,她医术精良、一丝不苟、擅长针灸,以专治瘤与疣而闻名,采用越秀山脚下满山遍野生长的红脚艾作艾绒进行灸疗治疾,
因此後人称此艾为“鲍姑艾”,鲍姑死後岭南人民为纪念她对医学事业的贡献,在广州越秀山下三元宫内修建了鲍姑祠以志纪念,张小娘子河南开封人,宋代着名外科医生,据说在张小娘子年轻的时候,有一天一位胡人云游郎中路过门前向她讨杯水喝,张小娘子见是一位银髯老人气度不凡,便将他请进屋里让座沏茶还热情招待饭菜,
那位老郎中见她聪明贤慧、手脚勤快,便将开刀和制膏等外科秘方传授给她,还赠她一部秘而不传的《痈疽异方》,后来经过不断实践张小娘子终于成了一位精通外科的女医生,凡是疮疡痈肿的病人前来求医,经她诊治无一不见奇效,一时名声大噪病人应接不暇,她又把外科技术传给丈夫,於是夫妇俩都成了当地名医,由于张小娘子使用的是胡人在大漠秘传的医术,
所以后人亦以“张小胡秭”尊称之,曾懿又叫伯渊四川华阳人,生於清朝道光十七年,曾懿的思惟和学识主要反映在她的着作《古欢室丛书》中,这部丛书由《女学篇》、《医学篇》、《诗词篇》三个首要部分组成,评论争吵医学的主若是《医学篇》这本书,一共有两册是木刻本,上册共四卷,第一卷有脉论、舌色论、温病、伤风、伤寒病论等,
第二卷为温病传入中焦治法,第三卷为温病传入下焦治法,第四卷为伤寒治法,下册也有四卷,第一卷为杂病、第二卷为妇科、第三卷为小儿科、第四卷为外科,曾懿生活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期,不少守旧者对西方医学知识尚不认识一味反对,然曾懿却能广收博采加以利用,她常告诉病人要节劳以保脑力,时吸新鲜空气以保肺,
还要加强运动使血脉流通等,尤其是对妇女不可囚在深闺之中,可见曾懿的思想在当时是较为进步的,淳于衍是史上有记载的女侍医,其天资聪慧在民间行医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精於切脉、通晓医药,有人甚至称她是“女中扁鹊”,不过这个本来可以名垂千古的女御医却因利欲熏心而丧失了医德,最终成为在兔国御医史上一位让人唾弃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