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秦子玉踏入第三阶段,他如梦初醒,深刻地认识到将自己视为唯一的中心是多么的偏执和狭隘。
他认为这种唯我独尊,其实就是在自我设限。剥夺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前路崩塌,算得上是两败俱伤。
须知道,这个世界广袤无垠,每个人都应该是自己世界的中心,不应该唯我独尊。从这个视角看,每个人的利益诉求都应被尊重,这是基本的行事准则,也是生而为人的义务。
换句话说,我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道路上,要坚守底线,那就是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时,我们应该追求更高的目标,让个人的利益与大多数人的利益趋于一致,如此,方能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获得更加纯粹的力量。
到了第三阶段,秦子玉痛苦地发现,世间似乎并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他既渴望追求自己的利益,又希望能够尊重他人的诉求,然而,这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
在现实的压力下,他感到困惑和无助,仿佛置身于一片迷茫的海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
毕竟世间利益自有定数,若是有人多拿一点,其他人就会少得到一些。
如何形成微妙的平衡,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做到的。
秦子玉心里清楚,倘若没有足够的智慧,要想做到这一点简直是难如登天。每向前走一步,他都不得不面对内心的挣扎和纠结。
曾经坚定不移的信念,在现实的冲击下逐渐动摇。前一刻还深信不疑的善良,转眼间却出现了裂痕,这让他的三观瞬间崩碎。他开始对自己和这个世界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他思考了很多,就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句流传已久的话来说,对于那些心怀正义、行侠仗义的人而言,这无疑是至善真理。
然而,当侠客眼中的不平事实际上是围捕恶人时,这一刀的相助却无意中放跑了恶人。随后,恶人继续为非作歹,而侠客的声名却并未受到损害。
于是,“侠以武犯禁”的说法一直以来都备受诟病。究其原因,无非是侠者往往缺乏足够的情报支持,容易被表象所迷惑,偏听偏信。一旦轻易地拔刀相助,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恶势力的帮凶。
秦子玉在书山的升华过程中历经沧桑后,终于恍然大悟。他意识到所谓的行侠仗义、降妖除魔,无非是在特定的机缘巧合下,卷入了他人的因果之中。
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侠客们也在不知不觉中选好了自己的立场。他们种下善因的同时,也难以避免地扯上了恶因。至于能否结下善缘,尚不得而知,但与人结仇却是在所难免。
秦子玉深感修道的真正意义,在于超脱世俗的恩怨情仇。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往往被情感所困,被恩怨所扰。而修道,便是要超越这一切,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