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与越相邻的齐、楚却经过多年的休整国力大增,准备向外扩张,越国在外交上也开始出现危机。
《墨子·非攻下》:“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可见,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越国在当时确实是诸强之一。
然而被司马迁称为”最为弱小”的燕国都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越国却衰败下去了,最终没能成为战国列强之一,这令后世很多人费解。
仔细想想,就不难想明其中的缘由,越国施行的是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那么其结局就可以参照周朝。
《越绝书记吴地传》记载,越王仅在吴地就分封了宋王、摇王、荆王、干王、烈王、襄王、越王史、周宋君、余复君、上舍君等国内诸侯。
落后的制度无法限制国内诸侯的权利,导致父子相残、大臣弑君的内乱频发。可见,勾践及其后世子孙并没吸取周王室日渐衰弱的教训,只顾着脸面上痛快了。
《越绝书·吴地传》记载:“越宋王城也,时与播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这是越国封君宋王与播王、周宋君之间内战。
越国自勾践去世之后,发生了三次弑君事件,即“越人三弑其君”。
前448年,太子朱勾发动政变弑杀越王不寿(越语盲姑),即位为王。
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之侯,拥立其弟无颛为越王。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使得越国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勾践的霸业渐行渐远。
到了后期,吴国故地的人逐渐掌握越国权力,这导致了越国的最后一次迁都。
公元前378年,灭国近百年的吴人因越王翳不断的加重赋税,越国军队又都调拨到琅琊守卫都城,于是在吴地(今江苏苏州?)不断发生骚乱,姑苏吴地的残留贵族死灰复燃,企图趁乱复国。
面对内忧外患,越王翳最终舍弃了离中原比较近的都城琅琊,将国都迁移到吴地,但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竹书纪年》记载:“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9年)迁于吴”的说法,不过在此时,琅琊仍被越国控制,“大抵越人王翳徙吴,而淮泗地犹未全失,其后或居吴,或居琅琊,南北不厥都。自无强去琅琊,淮泗之地,始不为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