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臣子质问,殿上一片寂静。
朱高炽再叹,语调温和:“如诸位仍旧反对,世子便欲返京亲自与你们详谈,未讲清说透,便不离京师。”此话一出,朝堂上一片哗然。
世子才刚被众人力劝离开京城前往南方,转瞬竟又要返回,这怎么可能?每位大臣心里咯噔一震。事实上,朝中许多大臣对朱瞻墉的惧怕胜过坐拥皇位的朱高炽。未即位之前,朝堂政事无不需经过朱瞻墉之手,虽朱高炽亦理政,却仅是处理正事。锦衣卫乃至东厂的权柄,都掌握在他手中。
朱瞻墉眼里不容半粒沙,三年间清理贪官污吏,无数人畏其如鬼。朝廷百官对他,唯有敬畏。即便将世子驱赶出京,并非原先计策,事后却有多数臣子煽风点火。如今好不容易朱瞻墉离京,怎容他如此快再归。朱瞻墉所带来的压力过大,须知我大明朝官禄微薄,单靠朝廷发放何以温饱?若无其他收入,哪个满朝文武能养活家小?不说他人,三位首辅亦有隐财。
闻言朱瞻墉欲归来,满朝官员心下一沉。这人间恶魔才赶走,怎可放他回京城。故而,朝堂之上又响起另一种声音。
“陛下,世子之建议不妨考量,倭寇历年侵袭沿海,虐杀我民,掳掠妇女,虽近几年收敛,贼心难测,久而必有松懈之时。”
“世子出征正可根绝倭患,一劳永逸,此举何乐而不为?”
“陛下,臣亦觉此次征战有其必要。应教训一番扶桑,让四方蛮邦见证我天朝之强。”
“微臣也赞同此行有益无害。传闻扶桑产银丰盛,若有朝一日占领银矿之地,于我大明定有利焉。”
“如此,世子出征确属佳选,且不耗朝廷分毫,实为利好之事,微臣支持。”
一时间,大臣纷纷出列支持朱瞻墉东征扶桑。朝堂上众人齐声道:“我等皆附议,支持世子出兵扶桑!”
朱高炽无奈,他稍稍表露世子之意,朝臣即改了立场。这是对世子回京何等之避让啊!见九成朝臣已表态同意,他颔首道:“好,既然各位都不反对,那顺应民意,朕允此次征伐,还有疑问否?”
“微臣等无异议。”
“好,内阁速草拟诏令。”
“是!”
七日后,当朝廷决定由朱瞻墉统兵征战扶桑,东海上一支宏大的舰队已准备完毕。这队舰队拥有五十大船,钢铁舰足以容纳两千海兵,总计十万人马,还有上百艘小型铁甲舰,每舰至少载兵二百。
此次,南京几乎倾尽军力,二十万大军乘船向扶桑进发。而领军人并非朱瞻墉,乃是于谦。朱瞻墉回南之时,已把于谦、王芸等人纳入羽翼之下。
工部建筑、天军训练,都有王芸这位奇女子的智慧参与,于谦则是朱瞻墉着重培养的对象。多年磨砺,于谦如今越发沉稳老练。朱瞻墉为此倾注诸多,南京现有的底蕴皆托于于谦之手,他坚信,于谦定不会让他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