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最先出现门派昆仑、崆峒,平江不肖生主要没有武林争霸事情,所以只是讲他们为意气之争,自降身份去帮平江县与浏阳县助战,抢水陆码头赵家坪。
这个剧情也就是清朝民间械斗,野史记载,南方尚武之风,可见一斑。械斗很写实,但是这些剑仙以及剑侠就不见得那么真实,其实更多写了明朝遗老对清朝极其矛盾心理。
蜀山剑侠传,无疑是对没有结局的江湖奇侠传续了结局。从昆仑派与崆峒派的斗争,改成蜀山系峨眉派、青城派,对战五台山系、五台山派和华山派,后面也有魔道加入。早期小说,异域基本上都是负面的,后面港台武侠才扭转番邦形象。致敬经典,超越经典的典范。还珠楼主,对梁羽生天山派影响深远。
其实武侠中断,本身也是日本侵华所致,蛰伏十余年,梁羽生再次续写江湖。
还珠楼主同期虽然也有多名作者,红极一时,但是他们贡献只是对内容类型丰富,并没有出现影响深远作品。蜀山必然是永久传承下去,至今没有找一部可以超越他的神作出现。北派开派祖师,赵焕亭由于是进士之家,写作都是以匡扶社稷一类忠义文章。忠义类小说属于说岳、薛家将这类王侯将相演义,侠义类小说,更多是水浒、隋唐这类起义故事,其实看似对立,实则一体两面。忠臣良将与侠肝义胆从来都是同时存在,两者就是对立也是统一的。
百年武侠,生父演义小说,母亲言情小说,叔父神怪小说,姨母世情小说。武侠表哥,骑士小说,表弟武士小说。武侠世界特有包容,犹如喜剧一样善于模仿各类文学,成为一种特有文学文体。在通俗小说里,武侠属于新旧文学交汇产物。
武侠诞生流行是一百年前,从而引发了一次武侠电影热。武侠衰弱,其实和本土文化兴衰有关,武侠断代,根源是抗日战争,还珠楼主,为了守节,不得不辍笔,所以才给了港台武侠一个真空。
过去视角,都是以梁羽生、金庸为主视角,忽略台湾武侠才是武侠大行其道的基石。郎红浣,基本上被无视,京派武侠继承者,王度庐式言情与武侠结合体。诸葛青云对还珠楼主继承,卧龙生对郑证因帮派继承与发展,为了武侠打造基本框架。金庸武侠早期,并没有走出演义小说窠臼,反而是台湾武侠,受到历史禁令原因,更多剥离历史,这样与历史演义小说拉开距离。
台湾武侠似乎更保守,在形式上学习了还珠楼主、郑证因、朱贞木、白羽、王度庐的所长,但是司马翎对台湾武侠贡献,绝非继承那么简单,而是开创性提出智斗体系。被后来古龙继承发扬光大。侦探武侠其实并不算开创,早在民国时期,一些鸳鸯蝴蝶派的文人就已经开始写侦探武侠。只不过在朱贞木成型,之后又被司马翎与西方推理小说结合,一种新武侠。其实所谓新武侠,本身就是用西方类型文学对古典通俗小说的改造,其实所谓创新,并没有多少内涵。这也是为何武侠书迷,对各类类型文学都有既视感,似乎都能在武侠作者里找到对应人。
武侠文化流行,离不开影视推波助澜,台湾影视不如香港影视,所以导致台湾武侠不如香港那般璀璨但是台湾武侠司马翎以及古龙等人,留下武侠未来生存空间,就是智侠。文斗比单纯武斗好看,而且武斗写虚极容易变成玄幻。
台湾武侠孕育名家佳作,远远多于香港,过分拔高金庸,就像主流相声一样,不自信地追求雅,反而失去武侠本身就是通俗小说,只不过一群失意者,在特定岁月开坛讲法。武侠本身就是孕育各种文学杂糅多类型文学的文学怪胎,巅峰时期,无人能及,盛世已过,死而不僵。
武侠最大问题,没有选对载体,过分留恋期刊杂志,被岁月无情抛弃。
武侠所谓盛世江湖,也因一代老去,只留一声叹息。武侠根源在于版权意识淡薄,没有正确培养职业写手,导致人才凋零,逐渐被互联网时代抛弃。
武侠转机,在于本身就是包容性极好,武侠形式依然被玄幻仙侠言情军事历史穿越所继承。
网游武侠何尝不是武侠另一种延续,只要有不公存在,便会有侠义的土壤。
网络海纳百川,本身就是一种侠义。
侠之大道,为国为民,侠之圣者,援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