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眼尽是良田接天连日,当然,此刻收割已毕,见不到麦浪滚滚,可是那沃野相接也有一片太平景象。
早几年义昌因兵灾损失很大不假,却也帮了刘守光的大忙。本地大户十亡六七,空出大片田土,刘大帅狠下心搞屯田与计口授田,大得人心军心。加上义昌水土肥美,水利发达,效果显着,公私两利。
否则刘大帅哪来大笔的余粮做买卖发横财。
可能是卢龙与义昌这些年确实比较融洽,大兵过境,田里居然有许多农人继续忙碌,不但不跑,成群结队的熊孩子们不知天高地厚,就围着大军窜前窜后看热闹,嬉戏打闹扮鬼脸。
真是整得二爷有点无语。
爷爷是来打仗地,不是耍把式唱大戏来的。
看?看个鸟!
差遣人手驱赶,却是撵走了前面这村,又围上下面一村。也不怎么,就围观看看热闹,都不要命了么。郑大帅这是没进过后世的动物园,若是进过,肯定感觉自己就像笼子里的那只猴儿。
围观的除了普通民人,有些明显是退伍老卒。农闲嘛,跑出来看热闹,三三两两地品评议论,只差一杆旱烟枪了。
一个道:“这军容成啊。”
另一个说:“哎呦,卢龙还是富裕。你看这畜牲,比爷爷当年好不少哇。”
郑将军坐在马上,也不知是他看两边的农人,还是两边的农人围观他。
先遣的信使已前去联络。
与他料想一样,清池大门紧闭,一支大军则在城外游荡。
不用猜,城外的定是刘二带队。
这就必须通个气了。
毕竟自己人少,不要稀里糊涂被这厮坑死岂不冤枉。
将到长芦,就碰到义昌军的斥候贴上来。
郑大帅下令千万不要放箭,不要引发流血事件,遣人上前接洽。
对面看是“郑”字大旗,也没着急开干。
于是,两边的信使继续往来交流汇报。
听说刘守光已在不远处,郑二就遣人又去,协调交涉事宜。
桥归桥,路归路。
该有的准备不能少。
都怕对方下黑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