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之中,张德是最先知道消息,这一路肯定也有所考虑。郑守义脑子还乱着,更主要的,是他对灵武那边没什么感觉。所以,老屠子也不急发言,跟着李老三看张德,等他先丢块砖头出来。
张德道:“河西,必须恢复,这毋庸置疑。
然,事有轻重缓急。
今,我与朱梁争锋河上,正到紧要关口。
河西诸蕃向无大志,并非急务。
我看或可让魏哥儿移镇过去。这厮办事稳重,必无错漏。”
对于李承嗣这件事,张德是有些看法的。
当初是允诺了他自决的权力。但是,在张德看来,那主要是为了应付边塞复杂的局势,他李承嗣可以因地制宜,及时反应。
毕竟,隔着天远地远,等这边坐下决策,黄花菜都凉了。
其实,大唐设置节度使的初衷之一,就是因为军情千变万化,边将必须得到充分的实力,还要有临机决断之权,才能应付边疆复杂的局面,才能不吃败仗。
将从中御?呵呵,高粱河车神还没出生呢。
但是,在张德心中,这种权力是有边界的。
那就是边将的决策,应当与中央大略相和。
比如,大唐现在重点在河南,在中原,在塞内,所以,边塞就不应该过于激进。为了维护边塞秩序,有限出击没问题,但是,几千里奔袭甘州回鹘?无论如何,这种操作张德将军不能认同。
尤其这孙子出兵前枢密院居然一无所知。
虽说李承嗣是老兄弟,也是枢密,但是,这种行为张德坚决反对。
更要命的是居然玩砸了。
好么,捅出了窟窿,还得爷爷给你擦屁股。
真是岂有此理。
除此之外,张德还有另一层顾虑。
此事宋瑶、魏东城全都事前知晓,但三人沆瀣一气,却对中央只字不提……
这就更该警惕。
大唐刚刚二次开国,可不能起头就走歪了路啊。
所以,张将军的想法,这事儿干脆就让魏东城自己折腾去吧。栽了这个跟头,只要控制一下那边的钱粮,魏东城、宋瑶两个想搞事也搞不起来。
从战报来看,局面也不是太糟糕。
右神武军那些人死都死了,厚加抚恤吧,还能怎样。
河西诸蕃没实力闹大乱子。
振武军就在麟州,王义那厮照样不是个省油的灯,有他帮着,新派个稳重的去接替魏东城,夏绥也翻不了天。
比如周德威?
唐王又看郑守义,道:“义贞以为当如何?”
当初陪着李承嗣拿下灵武时,李承嗣就曾试图拉他老黑下水,一起向西边发展。那咱郑爷哪能同意,都是要当宰相的人了,谁要去河西吃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