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笔趣阁>其他小说>院士之路> 第206章 从湖南邵阳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新能源专家彭慧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 从湖南邵阳县走出来的中科院院士、着名新能源专家彭慧胜(1 / 2)

院士出生地

彭慧胜院士,1976年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县塘田市镇。

邵阳县现为湖南省邵阳市所辖的一个县,它位于湖南省中南部偏西,东邻邵东县、祁东县,南连东安县、新宁县,西接武冈市、隆回县,北抵新邵县和邵阳市区。

邵阳县历史悠久,西汉初置昭陵县;汉元始(5年),境内封昭阳侯国。

三国时期,东吴宝鼎元年(266年)改昭阳侯国为昭阳县,与昭陵县同属昭陵郡。

晋代,武帝太康元年(280年),改昭陵、昭阳县为邵陵、邵阳县。

南北朝时期,陈并邵陵于邵阳。

隋代,开皇十年(590年)废郡,并夫夷、都梁两县入邵阳,移邵阳县治干昭陵故址。

隋末析邵阳置武攸。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析置邵陵、建兴两县,后复并邵陵入邵阳,并建兴入武冈。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升邵州为宝庆府,邵阳仍为附郭之县。元、明、清三朝,循宋制。

1949年7月析置邵阳市(县级市);1951年11月析县境东北置邵东、新邵县,邵阳南部和新划入的武冈东部6乡为邵阳县,迁县治于塘渡口,属邵阳专署;1986年属邵阳市。

出生地解码

彭慧胜院士的出生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塘田市镇,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邵阳县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艰苦,这让彭慧胜从小就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培养了他坚韧不拔、能吃苦的精神。

这种吃苦精神成为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克服困难、坚持探索的重要支撑。

例如在他的求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面对学习和研究上的困难,他都能凭借这种吃苦精神坚持下来,不断取得突破。

农村相对淳朴的环境,赋予了他善良、热忱、正直、担当的品性。

这些品质让他在科研工作中保持着对科学的敬畏和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促使他不断追求科研成果的创新和应用,以造福社会。

出生在农村的彭慧胜,深刻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生活的不易,他意识到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这种强烈的改变命运的愿望成为他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他在学业上不断努力进取。

即使在高考失利的情况下,他也没有放弃,而是珍惜每一个学习的机会,不断提升自己。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