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是中原文化发源地之一,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赵跃民院士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
像贾湖遗址改写了多项历史,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展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
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成长,激发了他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欲望,培养了严谨的治学态度。
漯河有着扎实的基础教育。
赵跃民院士毕业于漯河高中,在那里,他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遇到了认真负责、悉心教导的老师,为他的学术之路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种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帮助他在后续的学习和研究中快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漯河地处中原,中原人坚韧、勤奋、朴实的性格特点,在赵跃民身上有所体现。
在科研道路上,他面对干法选煤、高效筛分等世界性难题,不畏艰难,长期扎根煤海矿山,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奋努力的精神,进行技术攻坚,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漯河是赵跃民的家乡,对家乡的深厚情感成为他努力奋斗的动力之一。
他带着家乡的期望,希望为家乡争光,这种情感转化为他在科研领域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他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为国家和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当他取得成就后,也为家乡带来了荣誉,激励着更多漯河学子努力进取。
院士求学之路
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赵跃民在焦作矿业学院攻读矿山机械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赵跃民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9月至1991年7月,赵跃民在中国矿业大学攻读矿物加工工程专业博士学位。
求学之路解码
赵跃民院士的求学之路,对他后来成为院士产生了深远影响。
赵跃民在焦作矿业学院矿山机械专业的学习,使他掌握了扎实的机械工程知识和技能,包括机械设计、制造、动力学等方面。
这为他日后在矿物加工领域开展设备研发、技术创新等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工程基础。
比如,他发明的高性能大型振动筛关键技术,就离不开机械专业知识。
焦作矿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学生有机会参与矿山机械的实际操作和维护。
这种实践锻炼培养了赵跃民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科研成果的工程应用打下了基础。
赵跃民在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时期,从矿山机械专业转向矿物加工工程专业,让他接触到了选煤等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方向。
在陈清如院士的引导下,他明确了致力于选煤研究的方向,为其科研生涯确定了核心目标。
硕士阶段的学习注重科研方法和思维的培养,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讨论,赵跃民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分析数据和解决问题,为他日后独立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