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范老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缓缓地开口说道:“难道你不想听听一些有趣的故事吗?”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让人不禁有些好奇。
老先生这一番话语,犹如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瞬间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之火。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脑海中不断猜测着他接下来可能会讲述的故事。或许,他将要揭示的是与兴隆堂事件紧密相关的秘密;又或者,他将分享一段令人震撼的个人经历。
然而,还没等我来得及开口询问,甚至来不及表达自己是否愿意倾听,老先生便迫不及待地开启了他那滔滔不绝的言辞之闸。仿佛一股无法阻挡的洪流,他的话语如决堤般汹涌而出,带着我一同进入了一个充满曲折和感慨的世界。而这段经历,注定成为他生命中的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深刻而隽永。
范起澜出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中医世家,排行老二,上面还有个年长三岁的哥哥。他自小聪颖伶俐,生性贪玩,当父亲给哥哥教《汤头歌》时,他就在一边偷听,当父亲教哥哥辨认草药时,他躲在一旁偷看……
当范起澜在上私塾时,尽管他拥有过目不忘的非凡潜质,但对于那些枯燥乏味、呆板无趣的说教文章,他实在提不起兴趣来。于是,逃学成为了他的家常便饭。然而,每次逃课之后,他总能够编造出一些堂而皇之的借口,并且说得头头是道,让教书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幸运的是,小起澜天生聪颖过人,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班级前列。不仅如此,他甚至将与启蒙教育毫不相关的《汤头歌》背诵得滚瓜烂熟。由于看到了他的天赋和才华,老先生并没有对他施加过多的礼教束缚,而是任由他自由发展。当然,老先生也并未将孩子在学堂中的不良行为告知其主人。
范家的人们对这个聪明伶俐的二儿子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殷切地盼望着他能够早日学有所成,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他们相信,凭借着范起澜的才智,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光耀门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