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已经有多种检测石器年代的科学方法,最流行的碳十四、钾四十等元素同位素检测法,根据两种元素的半衰期测算年代。
碳十四同位素有一定放射性,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生物体以及有机物之中,半衰期为五千七百三十年,会陆续衰变为氮十四元素,碳十四测定法一般适用于测算年龄在五万年以内的有机物质,在考古界被广泛使用。
生物在活着的时候会通过呼吸、进食等方式与外界进行碳交换,体内碳十四的含量与大气中保持一致。
当生物死亡后,碳十四的摄入停止,其体内留存的碳十四同位素开始衰变,通过测量残留的碳十四含量,就可以计算出从生物死亡到现在的时间,从而确定大致的年代。
这种方法在几千年以内误差可以精确到十几年以内,但是近代人类启动工业化进程,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分布有很大差异,太近的年代也无法测定。
山洞在一千五百多年前有人居住生活,随后长期封闭,应该会不可避免的留下皮屑毛发,食物残渣之类物质,他不需要测定精确年代,知道其中的原理,只要找到一点残留物,就能用来作为锚点进行穿越实验。
除了碳十四,钾四十同位素测年法外,还有热释光测年法和光释光测年法,岩石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电子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或者特定光线照射时,会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测算释放出的光子能量,结合岩石存在的环境,也可以大致判断出样品最后一次被曝光或受热后至今的时间。
测算年代不是曾凡主要目的,他可以参考这些测年法原理,通过自身感应能力还原那个时代某个平行时空的粒子振动频率特性,也就是传送的锚点,把空间合金颗粒派过去进行探测。
有了具体的思路后,曾凡马上展开了行动,这样的传送锚点比收集宇宙射线容易多了。
不过也像宇宙射线收集的锚点一样,并不是每个锚点都能传送成功,即便传送过去,也未必是他想要的结果,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试错,好在探测用的空间合金颗粒数量无穷,海量尝试之下,总能找出一些可用锚点。
结果出来的时间,比他预计快很多,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了十几个可用锚点,针对这些锚点,曾凡继续派过去更多空间合金颗粒进行探测,进一步确定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这些可用锚点传送过去都是在当前的山洞里,只是时间有所差异,更多的时空颗粒过去,需要离开山洞,去外面的时间转一圈,获得更多的信息才行。
探测的过程和星际传送差别不大,只是范围和方向有所差别。
两千多年前的先贤就曾有过定义: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