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勋失去了根据地后,带着残兵败将,北上投效了曹操,当了曹操麾下的勋贵之臣。
只不过现在,孙策的一举一动,都被士颂派人盯着。
而刘勋的主力刚刚离开了宛城,士颂便带着早就在江夏郡待命的部队,杀向了庐江郡。
不管怎么说,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从荆州这边出兵去攻庐江,可是比从江东出兵,要方便得多。
为了这一次能占得先机,士颂不但把在汉中地区驻防的军队,甚至还有黑塌的板蛮营都调回了荆州。
只不过这些人赶回来,却不是去参加攻略庐江郡的战斗,而是为了换防驻守在宛城的军队。
这一次的主力,是臧洪为主的文定军麾下,新成立的侧戎营两万人。
侧戎营中,除了主将臧洪外,便只有丁奉、邹佗、钱铜几人,其中除了丁奉这个东吴后期的大将,另外两个不过是交州地区的流寇而已。
士颂为了保险,士颂特地把文定军中郎将徐晃也给调了过来,让徐晃带着他的本部三千人马,一起加入到这次的突袭行动中。
此外,奋武军太史慈部,和水军冯习部为接应部队,随时听候调用。
谋定而动,方能占尽先机。
局势的发展,比士颂预料中的还要顺利。
士颂的部队,从江夏郡鄂县出发,沿长江而下,刘勋这边重兵把守的“重镇”寻阳城,不战而降。
在诸多早就有心投靠士颂的“带路党”的引导下,士颂一路上,基本就没有开战的机会。
刘勋骤然间聚集的部队,面对士颂的军队,可谓是望风而降。
短短十天,刘勋军前后就有三万多人投降,刘勋放在庐江郡西侧的军队,就没有和荆州军战斗哪怕一场,便几乎“全军覆灭”。
最后,投降的人数,比士颂带来出的军队还要多。
这么多投降的部队,还是江夏郡的太守向朗,带着民兵过来收缴兵器,押送俘虏返回荆州。
本来还有人建议士颂依照惯例,逼着这些人俘虏作为“敢死营”,作为喂刀的部队,为后面进攻皖城所用。
但是随行的法正却不同意。
“从前之法,如今并不适用在此间。一来,从前是为了防止投降的部队实力强横,避免降而复叛,给我军带来麻烦,但眼下这些淮南军,别说三万了,就是三十万,只怕还不如荆州民军收拾的。”
“其二,如今整个淮南地区,可谓是望风而降,没有丝毫抵抗。我们若是执意逼这些人去死战,刘勋手下其他人怎么想,那些还在观望的人怎么想?不说被逼急了和我们拼民,但多半是要逃命流亡,成为流窜地方的流寇,不利于我们以后安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