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晓敏摸着软软的兔毛,心里只觉得温暖,好一会儿才收拾,把被子收起来,褥子铺在原来褥子的下边。
整体参观完成,农业局的人都开始做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别人都在提交生产计划的时候,祝晓敏提出来的却是全公社开设扫盲班。
很快就要入冬,山里上冻,除了养殖基地,没有任何的生产可以完成。
方案很详细,郑建业非常欣赏,主动替她联系了教育部门,也得到教育部门的支持。
再之后,祝晓敏马不停蹄又赶回恒阴县,这一次没有直接回村,而是去了县委,再找到教委,之后去了公社,把开设扫盲班的事情落实。
从上到下的精神指示,通常都是畅通无阻的,方案一层层下发,到了各大队的手里,引来一阵不解。
祝晓敏及时把十二个大队的支部书记召集在一起,说了自己的想法:“我们要生产,要发展,没有知识是不行的,趁着冬闲,我们组织群众扫盲,以后生产中需要有人识字的,我们也有人可用。”
一大队就是例子,如果不是有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知青在,也做不到现在的样子。
书记们点头,表示赞成,可是又再问到具体的方案。
要扫盲就得有老师,老师呢?
祝晓敏笑:“知青点建在了一大队,生产也是跟着一大队,可是知青是整个公社的知青,这件事自然交给他们。下面我要说的就是详细的章程。”
“让我们都去知青点学习?那不行吧?”九大队的书记先质疑。
他们离的最远,怎么可能每天往返?
祝晓敏摇头:“我是想,让知青们到你们大队里去,你们负责安排学习的场地,做群众的工作。可是他们付出劳动,也不能都是白干,我想着,不管他们到哪个大队,都由大队负责他们的吃住,最后再给一些粮食做为酬劳,不知道大家能不能接受?”
一般的下乡,都是自己带粮食或粮票,她这里的意思,自然是由各大队负责。
大家听着,低声议论一回,就有一个书记问:“不知道一个大队来几个知青?一人给多少粮食。”
一个大队才多少人,要是四十多号知青都去吃一冬天,他们可受不了。
祝晓敏忍不住笑一下:“一个大队最多两个人吧,只是简单的识字,让他们彼此有个照应,至于粮食……”低头想一下,又说,“按时间算吧,去一天,给一斤,如果你们对他们不满意,或者他们不愿意再留下,随时中止,怎么样?”
一个冬天,大约三到四个月,也就是说,上满的话,也就一百来斤,对大队部来说,确实没什么压力。
书记们商量一会儿,同意了这个方案。
接下来,就是做知青们的工作。
这是整个知青点的任务,自然不限于老知青,祝晓敏把十四个新知青也召集过来,把事情说一回。